那个时代的崇高和牺牲

时间:2022-08-14 06:00:12

那个时代的崇高和牺牲

去年入秋的十一月,生平第一次来到江西赣州。主人请我们一行观赏了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总导演张曼君,编剧温何根),兴奋之余,禁不住联想了许许多多。虔诚写来,还我心愿。

红土地,烈士鲜血染红?!

来到赣州,适逢这里的盛大节庆。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而该剧,正是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壮举而作。

主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中华苏维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中央苏区是革命的红色摇篮。瑞金赤色中华的建立是新中国的伟大预演。他们又不无悲壮地说:人们都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几乎每一里地上就躺下一位瑞金的战士,而很少人知道,就整个赣州地区而言,每一里地躺下的赣州籍烈士,多达三个、四个。那么,1931到1935年间,为保卫苏维埃而战呢?特别是在王明李德者流左倾路线控制下的第五次反围剿大失败中呢?此后的坚持赣南游击战中呢?牺牲的工农民众又何可胜数!

比如,《八子参军》就是根据当年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一家八兄弟,争当红军并全都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编创的。八子参军,全部壮烈牺牲,而且不止一家,一处,即便不都是八子,也可能是三子,四子?……

我恍然自问,赣南的这片红土地,不正是烈士鲜血染成?

一台净化灵魂的好戏

我深以为,看《八子参军》,既是纯美的艺术享受,更是强烈的灵魂震撼。

那纯洁的人性,那崇高的心灵,那善良的品性,那昂扬的激情,处处展示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美好因子、积淀中的传统美德,既由来深远又十分现实。

《怀胎歌》拉开了故事的帷幕。紧接着推出背景:五次围剿来得急,白匪打到了广昌县!

争当“扩红模范”带来了震撼第一波。八个儿子人人报名参军,抱回了《扩红模范》匾,却难倒了杨大妈。原本打算是:“四介儿子打豺狼,四介儿子种稻粮”,她要“养儿防老”。儿子们谁也不愿留下,还使出了激将法:把匾送回去!后果呢?儿子们说:等白狗子打回来,“大不了”――老大老二告诉妈:“重走老路当长工”,“蓑衣笠婆当衫着,馊菜馊饭当猪供”!老三老四:“再次寄养姨家中”,“手脚饿得弹弹跳,肠子饿得蠕蠕动”!老五:“重新回到破庙中” !老六老七满崽:“三人跟妈去流浪,每人拿根打狗棍”!这番略带淘气的反讽,实实在在地道出了踊跃参军的最深层的原因:不愿回到人不是人的既往!杨大妈说得好:怀胎二千四百日,连胎养下八个郎。“可怜八字冒生好,八介儿子只会打流浪”!“自从有了苏维埃,分田分地才回乡”。原来,参军直接动因是保卫苏维埃,保卫红色政权;而归根到底是保卫翻身成果,即:保卫自身的生命权,生存权!也就是西方世界成天呐喊鼓噪的人权中最大的“人权”!

剧作带来的震撼第二波,是七子阵亡的心理描写。故事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那时节,面对强敌,打的是阵地战,消耗战,肉搏战……结果一败涂地,苏区尽失,只得忍痛北上,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拨正航船,到达抗日前线。

战争是严酷的,牺牲是惨烈的!在表现这悲壮的牺牲时,剧作选取了非常独特的视角:不写豪言壮语,不抒壮志豪情,而是深入儿子们的内心,写他们和母亲的心灵对话。

导演设置了两个表演区:远山,母亲深情地吟唱着《怀胎歌》;儿子们牺牲前依次凝望妈妈吐露心声:老大:对不起,妈妈!“说好了要平平安安回家,老大我先要食言啦”,“天热时不能给你打蒲扇,天冷时不能给你添一根纱”!“我知道儿是你心尖尖上的肉疙瘩,你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放不下”!老二老三:妈妈你别牵挂,妈妈你别害怕,我们倒下的地方会盛开一朵朵小花――芬芳那个山坡,芬芳我们的家。那就是我们对你的牵挂,那就是我们对你的报答!老五悄悄地告诉妈:今生多想做一回男人,有一个亮亮敞敞的家,娶上如花似玉的老婆,生一帮活泼可爱的娃。有人叫你奶奶,有人叫我阿爸……老四老六老七感激娘让他们做了一世兄弟,“生同胞衣死同穴”。 三兄弟温情地相互询问:可记得那天我打过你?我骂过你?我告过你?我骗过你?……他们,相约来生,相约来生,再做兄弟!这充满人情味的一笔笔,这平凡人的心襟展露,让人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唏嘘不己。

剧作带来的震撼第三波,是老妈妈“痛打满崽”。这是一场误会:七个兄长牺牲后,部队首长强令他离队回乡照顾老娘。妈妈却以为他当了逃兵,一通怒责痛打。一边是不忍道出哥哥全都牺牲的实情,一边是恨子不争气的愤怒。那一段“我替哥哥痛打你”,简直是声声泪,字字血!

“七个哥哥守阵地,你作逃兵回家里。你给哥哥脸抹黑,我替哥哥痛打你!大哥打你少廉耻,不知人间有道义!二哥打你不知羞,耻辱碑上刻了你!三哥打你脸皮厚,八辈子架子倒掉哩!四哥打你软骨头,一滩烂泥扶不起!五哥打你不成器!六哥打你臭狗屎!七哥打你不是东西,活在人间好不值!”末了,她还要:“再替兰花痛打你,凤凰决不配土鸡”。

兰花,没过门的儿媳痛哭着道出了一切!满崽掏出了七个带血的肚兜,――那是老妈妈临行前特意为儿子们缝制的,决心:从今不离娘半步,天崩地塌相伴随。

然而,红军一走白军来,谁不知杨家八子全参军!兰花深明大义:哥哥冤恨靠你伸,杨家宗脉靠你承!龙投海,虎投林,满崽只能投红军!

再次送满崽归队之际,剧中有极为感人的一笔:老妈妈正义凛然地促儿启程:“反动派拿我点天灯,我身上冒油点不成!反动派拿我五马分尸,散了架的老骨头不用分!除了心中有个苏维埃,我什么都不剩!……趁着红军未走远,快快为娘打转身!”兰花却跪求:“不!娘,今晚让我俩圆房,给杨家留种!”

说真的,在婚礼悲壮的“喜”乐声中,我是禁不住涕泗纵横了。

……然而,满崽,还是倒在了长征路上!

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部文以载道的主题曲,更是一部魅力四射的艺术品。通常,革命历史题材写成宣传品的多,真正成为艺术品难,而《八子参军》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剧作自始至终充溢着闪光的人性,浓郁的人情。正像总导演张曼君所说:“我们力求把它打造成一部关注人的本体、心灵、感情的戏剧,打造成一部感人肺腑的艺术品,而且要使之传承下去。”她认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情感的共鸣和共振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去探求的。”在剧组共同努力下,他们出色地实现了这一既定追求。剧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类似题材中习见的口号化的空喊,和概念化的说教。故事在入情入理、朴朴实实中演进,形象在入情入理、朴朴实实中完成,人性在入情入理、朴朴实实中闪耀。这样的艺术境界的营造,是弥足珍贵的。

充分发挥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和专长,是该剧艺术上的另一突出之处。赣南采茶戏是江西最富于地方特色的剧种,据说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文化特色:唱腔立足赣南民歌音调情韵,语言凸显民间幽默风趣;表演则以灵巧的矮子步、优美的扇子花、独特的单水袖而有别于其他剧种;可谓无语不歌,无动不舞,载歌载舞,特色独具。这些采茶戏共有的特色,在特意标明“采茶歌舞剧” (添加了“歌舞”字样)的《八子参军》中,有了更强调、更夸张、更突出,因而更完美的展示和呈现。歌舞剧,顾名思义,歌舞当家,乐曲挂帅,以歌带舞,贯穿全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台命名“采茶歌舞剧”的作品,究其实,堪称以采茶音乐为素材的音乐剧。

音乐歌舞,是该剧灵魂。立足于采茶调基础上的乐曲,悠扬动听,丰富多姿,活泼欢快,委婉绵长。舞蹈则在赣南民间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增加了时尚元素。用编创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既要张扬红军战斗的“刚性”,又要展现亲情、爱情的“柔性”,刚柔相济,多彩多姿。

特别值得提出的,无论“歌”还是“舞”,都围绕着“剧” (戏剧性)和服从服务于“剧” (情节矛盾)而设置,而展开,而编创,三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决不是简单的民歌联唱,也不是单纯的民舞联缀。强调这一点,是充分肯定剧组创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戏剧语言、特别是唱词的生活化、民俗化、民歌风,是该剧又一突出特色。前文己多次引述,展示八子命运、心境、行为等,剧作多用逐个对仗、排比的手法,即表现了这一点。连缀贯串全剧的《怀胎歌》,则是流传于当地的地地道道的民歌。再看兰花和八子的爱情对歌。兰花:“郎在这边妹那边,两人相隔几尺远。灯芯拿来搭桥过,有莫胆量过来连?”八子:“十八老妹你莫叫,叫哩心肝哒哒跳。抢着想把心意表,又怕当兵打水漂。”兰花大胆地呼唤:“想来连妹唔怕难,鲤鱼摇尾在深潭。头上又冒鸬鹚鸟,脚下又冒网来拦!犁田你就来牵牛,收禾你就来开镰。你要扯帆就起风,你要过河就上船!”八子却怯场:“老鼠下楼陪猪坐,肉在身边下牙难……”请看!“灯芯搭桥”“老鼠啮猪”, 其语言之生动活泼,比喻之精巧透辟,光是阅读,就委实是一番文学享受。类似的描写还很多,不一一例举。但,也有粗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加工。

谈谈噪音别调

我前边谈到过,这是一出净化灵魂、唤醒良知的好作品。我尊崇这批红土地上苏区文化滋养抚育的文艺工作者、无愧于革命先辈的采茶艺人。我敬佩这些红色文化的承继人、守望者。他们也使我不由地想起这些年来不时泛起的一些噪音别调。

也许,发端的当数那首曾流行一时、脍炙人口的小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卑鄙畅通无阻于一切领域,崇高则已被送进坟墓。这首“”浩劫结束之际涌出的诗篇,是激愤之词,还是如实道来?是导引新潮的入世哲学,还是自曝自身的阴暗心理?……谁能说得清?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曾几何时,这几乎成了通行的处世准则。

相应的,则是继之而来的“卑鄙”的进一步升华:“我是流氓我怕谁!”――以流氓自诩,还是那般的理直气壮,那般的洋洋自得,那般的不可一世!

其后,更有名人以前卫的引领时代风尚的先知先觉的姿态,打出了“告别革命” “躲避崇高”的帅旗,堂而皇之地为前述“卑鄙”主张张目。而且,流传甚广,蔚为气候。真让人不免有些瞠目结舌而不知其可了。

从“卑鄙”,到“流氓”,再到“造别”和“躲避”,其间,似乎隐隐约约地有一条模模糊糊的线牵连着,贯串着,游走着。

我还记得曾有过的两次辩论。其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之后,某些在上者不汲取教训、深自反省,却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旗号,高调喊出:“把丧事当喜事来办”。这自然引发众怒。但在众多的声讨声中,却也出现了走得甚远的声音。否定的矛头直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某权威大报上刊发的《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章说:“这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是鼓励人们‘不怕’这,‘不怕’那,却不去事先消除所以吃苦,所以致死根由。有人说,这两句话是爬行的经验主义,我则认为这是只看到精神作用的唯心主义。或者二者都有。”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通常情况下,要尽力避免“吃苦” 特别是“致死”,无疑完全正确;但要根本消除一切“苦”和“死”的根由,却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苦和不苦,只是相对而言,不去说他。死,即牺牲,能完全避免和消除吗?今天不能,一万年后也不能!且不说八子参军的红军时代,不说创建新中国和保卫新中国的历次战争中,今天和今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就能完全消除?试想,大至汶川大地震,长江防洪,小至抡救落水儿童,推开将被车轮轧压的老人……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哪一处不需要爱心奉献以至壮烈牺牲的精神!远点说,两年前香港一位赴汶川救灾的义工,就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死而重于泰山。近处说,面对小悦悦惨遭车祸生命垂危而熟视无睹的过路人,人们皆蔑视之,鄙弃之,而将唯一伸出援手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尊为“良心人物”。 日前,“2011平凡的良心” (据报导,评出十大良心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之际,人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诚挚的谢意献给了这位可敬的拾荒大妈。她也许不识多少字,缺少文化知识,但她却有着崇高的品德和做人的良知!她的身上,积淀了民族道德亦即民族文化的精髓。谁能说她没文化?她,远远高于那些咬文嚼字的识字人,和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富人。

其二,本世纪初,围绕着戏剧《赵氏孤儿》,我和某位戏剧名家有过一番口头争论。上次,算是笔墨官司,本人写了一则题为《也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章,1981年2月16日刊于《北京日报》(收入本人文集第七卷《闲话阿Q的无赖和霸道》),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我的观点。今次,则是对话探讨,口头官司。

焦点在:草莽医生程婴为救赵氏孤儿以亲生之子替死,该不该,值不值。

对方握有“人权”的重武器:每个活着的人都有生存叔,生命权。凭什么要拿他替死?征求过他的意见么?他老子有什么权力决定他的生死存亡?这是违背人性、违背人道的!是宰杀无辜!现今我们讲“以人为本”,理当“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站在今天的高度,这个事例,这出戏,不足为训。

这实实在在又是一堆似是而非的搅和。我告诉他:面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谁也没法征询他个人的意见。老爹替他做出这一牺牲生命的决策,仅仅基于杀人魔王屠岸贾的一道死命令:找不出藏匿的赵氏孤儿,就杀尽全国同龄的孩子!程婴舍子救孤,不仅仅为了一个赵氏遗孤,说到底,也为了救全国同龄儿童免遭屠戳。基于同一目的,此前此后为之牺牲生命的,还大有人在呢!我们可以不拿历史上屠、赵之争的正义非正义说事,单就人性、人道而论,这才是最符合人性,最具人道精神。

争论无果而散

“以人为本”,人的个体生命当然至为重要,要百倍珍惜爱护。但从人类的进化史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只能是社会人,个体类人猿是无法单个进化为单个自然人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为常识。也就有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因而,为他人、为群体而牺牲,也就成为不可避免。即使原始社会,为了共同生存,合力猎取猛兽不会有个体牺牲?群防自然灾害能免除个人牺牲?总体说,大至部落部族之间的争斗不需要牺牲?小到保护争夺火种(法国电影《火之战》有形象描写)能避免牺牲?……说个不中听的话,就是某些兽类群落,过夜之时,还要派出斥侯,警卫守护,不也意味着牺牲?可以这么说,为群体需要而牺牲,从来就是不可免的,也从来就是高尚的,圣洁的。

在中国文联九大、中国作协会上,同志谈及“以人为本”时,强调的是担当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倡导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这里同时提到了“人”和“人民” ,其关系,理应明白无误。他希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礼赞高尚道德情操”,“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提出:“要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这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是时代的召唤。我以为,《八子参军》的创作团队,正是这么做的,而且坚定、执着、出色。

敬礼,可尊敬的红土地上的采茶艺术家们!

康式昭: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城市生态雕塑艺术的“文化味” 下一篇:“文化政策”与“文化法律”概念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