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14 12:17:04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问题探讨

【文章摘要】

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会计事务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会计实务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应当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能够为企业会计正确反映企业状况提供重要保证。本文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对其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会计实务;谨慎性原则;运用

1 谨慎性原则的发展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起源较早,在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后,经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在1993年正式确立下来,并在2001年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处理中的一种适度原则,其在不高估资产、收益的同时,也要求对于各项减值准备的合理而不过分的计量。该原则的运用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反映公司信息的正确性,任何不合理的运用都可能造成信息虚假,影响企业运营。

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重要运用

2.1针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企业价值的比重大,具有很长的回收价值。现代生产的高速运转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损耗速度,其贬值程度大大高于基于其使用年限的耗损。因而,在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按照实际的损耗程度而不是理论上的以年限为计量依据的损耗程度对其进行减值处理,对企业真正拥有的资产价值进行真实的登记和反映,为企业生产的有关决策提供正确的基础信息。

2.2针对计提坏账等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中的应收账款科目是对企业发生的业务收入进行确认的账面处理,是企业应有而未收的货款。在实际的收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份债务人还款能力不足或还款能力丧失的情况,这时,对于曾经在会计账面形成的企业收入就会形成冲击。

2.3针对融资租入资产

国际上对于融资租入资产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明确表示,对于融资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主要采取最低付款额的现值和账面价值来体现,规定了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计提年限、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未担保余值的发生和售后租回损益的递延等。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租赁资产价值虚涨而给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造成影响,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又一重要运用。

2.4针对借款费用资本化

会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账务处理。在谨慎性原则的指导下,对费用的资本化和非资本化期间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在资本化期间内的借款费用可资本化,不在此期间内的借款费用禁止资本化。对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进行严格的区分。专门借款按在资本化期间内的借款利息扣除资本化期间内未使用的专门借款的利息收益,确认为资本化利息。

2.5针对收入的确认工作

收入是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形成影响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一种价值体现,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款项。遵循谨慎化原则,企业对于能够确认的收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只有满足全部条件的经济利益流入才能确认为企业收入。

3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不足之处

3.1经营者的主观意愿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或者受到追逐利益需要等原因的驱使,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执行进行干扰,违背谨慎性原则,对某些资产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以此来影响利润,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这样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无端增加,影响企业以后的运营。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过于小心谨慎,过多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地减少企业资产,对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决策会形成不利影响,浪费资源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与其他原则相斥

会计处理中要求对客观事实不偏不倚的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映,而基于谨慎性原则进行的会计处理需要对客观信息进行大量的收集,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测,计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这就与会计核算中的及时性和客观性原则发生了冲突。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对于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必须一致的要求也与谨慎性原则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会计处理方法的可能性相斥。

3.3会计人员选择核算方法具有随意性

会计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或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的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进行自由选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在准则中也没有强制规定具体的计提标准,企业可根据自身意图进行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3.4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矛盾

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具体规定和计算上存在着不一致性,企业在遵循谨慎性原则后会对其利润造成削减作用,影响企业收益。

4 保证谨慎性原则运用得体的有关建议

4.1落实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可行性

对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使得会计处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可操作性,进行处理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4.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谨慎性原则采用的基础是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谨慎处理时,处理业务的会计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素质对于处理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会计对信息反映的真实度。因而,应当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素质,使其对企业的会计事项进行正确计量,客观处理。

4.3合理安排会计原则的使用序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的会计原则应有先后顺序。企业应当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再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不同情况进行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会计处理原则的顺序选择。

合理发挥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工作的指导性作用能够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对企业决策影响的科学性,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希望能为我国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贾具才.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2(15).

[2]吴小金.浅议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02).

[3]邓文娟.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1).

上一篇:医院财务系统收支平衡问题研究 下一篇:如何构建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