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4 11:59:48

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结果:针刀加手法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93.33%,针刺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6.67%、70.0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针刀;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06-0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头、面部症状较多见。偏头痛最多见。其次是耳部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性眩晕等,再次是视力障碍,表现为视雾、眼前闪光、暗点、一过性黑朦、暂时性视野缺损、视力减退、复视、幻视以及失明。延髓麻痹及其他脑神经症状也可见到,表现为语言不清、吞咽障碍、咽反射消失、喝水返呛、软腭麻痹、声音嘶哑、伸舌障碍、眼面肌抽动及面神经麻痹等。部分病人可见感觉障碍,表现为面部、口周、舌体、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针刺感、蚁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觉障碍。 传统的针灸推拿疗法疗效欠佳,且容易反复发作,笔者于2011年3月~2011年6月,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与单纯针刺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无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2 排除标准

①根据诊断标准需排除的疾病;②年龄60岁;③合并有重要脏器(心、肝、肾、脑、肺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 一般资料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0.5~20年,平均4.8年。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刀加手法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5.2岁;平均病程5.0年。针刺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4.8岁;平均病程4.6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组

2.1.1针刀治疗

(1) 患者取低头俯卧位。

(2)定点 1)第一次治疗定点:枕外隆突、双侧枕骨上项线枕外隆突旁开2.5cm、双侧枕骨上项线枕外隆突旁开5cm、寰椎棘突、枢椎棘突。2)第二次治疗定点:寰椎横突、寰枢椎关节囊。

(3)消毒 必要时局部备皮以暴露针刀治疗部位,采用常规皮肤消毒法。

(4)操作 采用汉章Ⅰ型4号针刀。 1)枕骨上项线的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脚侧倾斜45°角,与枕骨垂直,进针达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角,铲剥2-3刀。2)寰椎棘突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头侧倾斜45°角,与寰椎后结节成60°角,针刀直达寰椎后结节,在鼓面上提插2-3刀。3)枢椎棘突的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头侧倾斜45°角,与枢椎棘突成60°角,针刀直达枢椎棘突顶点骨面,纵疏横剥2-3刀,然后稍退针刀,再从枢椎棘突两侧刺入,提插2刀,再退针刀于棘突顶点上缘,将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颈椎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4)寰椎横突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先向头侧倾斜45°角,与寰椎横突成60°角,针刀从正侧面乳突进针,直达寰椎横突尖骨面,将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寰椎横突平行,在骨面铲剥2刀5)寰枢椎关节囊的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先向头侧倾斜45°角,与枢椎棘突成45°角,达寰椎关节骨面,将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寰椎关节平行,在寰枢关节囊间隙铲剥2刀。

(5)术毕按压治疗处5分钟,检查局部无渗血、肿胀,消毒治疗处,创可贴贴敷治疗点。

2.1.2 手法治疗 每次针刀术后,嘱患者端坐位,术者位于患者背后,右手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扶于患者后枕部,嘱患者慢慢将头向右侧转动,待转到最大限度时,在一瞬间双手协同动作,同时用力,牵拉椎体。同法行对侧牵拉。然后将头扶正。

上述方法,每周1次,未治愈则行下一次针刀加手法治疗。治愈或完成两次针刀加手法治疗后即结束治疗。女性患者在经期停止治疗,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

2.2 对照组

(1)取穴 太阳(双侧)、风池(双侧)、哑门、风府、颈夹脊。

(2)操作 患者取端坐位,常规消毒后,治疗医师由前向后依次进针,进针深度以患者得气为准,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之后出针。上述方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女性患者在经期停止治疗,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x±s)表示,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显著性差异为P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进行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因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仍留有不同程度眩晕、头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中显示:治疗组治愈率3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16.67%,总有效率70.0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治疗显著优于对照组。

(2)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

表2中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旋颈试验阳性、项部压痛等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3.3 随访结果

分别对两组中有效病例进行了2~3个月的门诊随访,治疗组中有15例如约复诊,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有16例如约复诊,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43.75%。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受到挤压,影响椎动脉的供血,是大脑缺血,引起头痛、头晕、视物不清等一系列症状。

而针刀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椎枕肌损伤型颈椎病,认为[2],主要是由于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中,首先是从颈椎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点开始的,其病理过程都是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后,人体通过无菌性炎症的形式进行自我修复、自我代偿,最终引起病变软组织本身、病变软组织与相邻软组织之间、相关软组织与其所附着的颈椎骨质之间形成广泛的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这四大病理因素,如果在人体调节范围以内,没有引起动态平衡失调,就不会出现临床表现。反之,四大病理因素直接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就会引发血管、神经受压的表现。椎枕肌包括头后大、小直肌以及头下、上斜肌,前两者参与在寰枕关节上的仰头活动,后两者参与头在寰椎和枢椎平面上的旋转。由于在椎枕肌的行进途中有椎动脉的第二段末端和第三段通过,所以椎枕肌挛缩后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将中医针灸的"针"与西医手术的"刀"融为一体的产物。一方面利用针的作用,刺激局部穴位,以疏通气血经络,调节整体治疗疾病。另一方面又可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对局部粘连、挛缩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进行切割、松解、剥离,加上适当的手法辅助治疗,从而纠正了颈椎病的病理构架,缓解了血管神经卡压,治愈颈椎病。

从上述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对比看,针刀加手法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证明针刀与手法相配合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第1版:342~362.

[2]吴绪平 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研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第1版:74~75.

上一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内科治疗 下一篇:68例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