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 人淡如菊

时间:2022-08-14 11:38:08

在新中国军事写实油画创作领域,何孔德先生堪称是一面旗帜。他的名字,对于美术圈外的人来讲也许是陌生的,但提到他创作的经典作品如《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古田会议》《井冈山会师》等,对于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何孔德先生是四川人,生于1925年。1942年在国立重庆师范学校美术科学习,1945年在四川省立艺专学习。1950年加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做美术宣传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后到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工作,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画创作,曾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何孔德先生已过世多年了,最近朋友带来几幅何先生的写生小品,睹物思人,倍感亲切。恩师的音容笑貌又历历在目。

何孔德先生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崇敬的偶像,记得初中时看到了他画的一组抗美援朝主题的水粉画印刷品,我被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了,爱不释手,反复临摹了不知多少遍,从此开始走上了学习绘画的道路。在以后的时光里,何先生的画是我必读的作品,遗憾的是当时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很难有机会一睹何先生的原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重庆上大学时,我看到何先生的一本画册,其中的作品精彩绝伦,便有了一定要去亲眼观赏何先生原作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朝圣的心情从重庆专程赶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展厅中仔细观摩了何先生的多幅原作,如《古田会议》《台儿庄大捷》《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等,受益匪浅。

幸运的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军并从事美术工作,不久被调入中国军事博物馆,得以和何孔德、高虹、彭彬、郑洪流、许宝忠、杨克山等仰慕已久的大家近距离相处,并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何先生,听说我是在他的家乡四川读书并从小就一直喜爱他的作品,谈话中更是充满了亲切和关怀。

我到军事博物馆工作的第二年何先生就退休了,在后来的十多年中,我经常到何先生画室或家中请教,在对艺术的认识和绘画技能方面得到了何先生毫无保留的耳提面命。

在与何先生相处的那些年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技能技巧,还有何先生作为一个纯粹艺术家的高尚品质和胸怀。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的确,很多人了解何先生的作品,了解何先生的生平,却很少了解他作为一代大师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对何先生来说,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他一生的信念和精神需求。何先生一生除了关注艺术、关注绘画外,对其他的东西都非常淡泊。他作品无数,给后人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却从不与人争名争利争待遇;他一生节俭,直到临终都过着简朴的生活。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来到何先生画室,看到他正赶画一幅尺寸不小的荷花主题的油画,画面清新、洁净,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何先生告诉我这是为他在新加坡的画展专门创作的,画展开幕时打算把这幅画放在展厅人口的正当中。何先生一生主要以军事历史绘画为主,在展厅最重要的位置放这幅画,我想何先生是有以画喻志的用意的。

他曾说:“很多人把艺术圈当成名利场,真正的艺术家是因为热爱艺术而从事艺术,而假艺术家是因为热爱艺术带来的名利和地位而从事艺术。表面看好像都在搞艺术,其实真艺术家与假艺术家之间骨子里是有区别的。”画家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工程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灵魂的自白,灵魂不洁净的人会制造出什么样的产品我们是可想而知的。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提高的时候,在艺术品成为一种财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打着艺术的幌子,到处谋权牟利谋地位时,何先生的品质就显得格外的高洁,他的话就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学美术专业的人大多都十分在意自己作为画家的身份,我当时没在美术创作室工作,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家。何先生却认为作为画家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画家的素质和能力,何先生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我说:“小伙子,人生很短噢!作为画家,三十岁前得把该明白的事弄明白,该掌握的东西都掌握,四十岁时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建树,不然即使是专业画家也没得戏哦。”这是凝结着何先生毕生体会的肺腑之言。作为画家要首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而非技能问题。的确,艺术决不是一个头衔或简单的技艺比赛,而是艺术家对自己的人生体验的真诚表达。这段看似平常的话在今后的岁月里一直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了不惑之年后,我更是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我牢记这个教导,研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和文学作品,以虔诚的心感悟艺术,感悟时代,感悟生活。

作为一代大家,何先生的油画以场面气势恢宏,构图宏大、饱满,笔触娴熟、整体、豪放,笔法犀利、潇洒、帅气,色彩准确、明快、流畅、果断而倍受同行景仰。何先生高超的绘画写生技巧可以与欧洲油画和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大师们看齐。原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高虹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评论何先生的人物画时曾说:在当今的中国油画界,无人能画出如此潇洒帅气、才气横溢堪比欧洲大师水准的作品。

可以说何先生一生心不离画,手不离笔,就是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哪怕仅有半小时或几分钟的闲暇时间,他也会对着窗外的景色或坐在窗前的孩子画几笔。

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画家夫人的背影》也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我们从画中人物发髻的画法上,看出何先生仅用不多的几笔就把头发的颜色、质感、光线和体积画得极为准确。

在《川西风景》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画面构图丰满,笔触简洁、生动,特别是画面主置的松树,用笔苍劲有力,颇有中国书法中的金石味,是何先生的典型笔法。何先生写生时速度极快,一方面是旅行途中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何先生写生时特别强调抓住对象的神韵和整体关系。这幅作品显然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的,说不上完整,却可以看出何先生感觉的敏锐和绘画功底的深厚。

在油画创作和技能手法方面,我更是深得何先生的精心指导。何先生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苏派油画,一生的绘画方式都受苏联绘画的影响,但何先生对油画艺术的本体语言有着独到的领悟和把握,并不拘泥于苏派技法的条条框框。他在颜料应用、笔触美感及油画趣味的体现等方面都做了大胆而独到的探索。为了让水粉画更厚重,他在原料中掺入纤维索浆糊;为了让笔触苍劲有力,他研究中国传统书法;为了让画面生动有趣,他违背传统法则“先白后黑”(苏派画法为先画重色后画浅色)。在与何先生相处的头些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向何先生学习油画技法,何先生也毫无保留地在一些细节上给我做示范。印象最深的是画物体的高光,何先生告诉我:“高光不一定都是点画上去,也可以“挤压”出来(即先画高光,后画固有色)。这样高光会显得更亮,画面会显得更生动。”同时给我做了示范,直到现在,我仍然习惯于这样的画法。

作为画家懂得传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才是绘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正当我全身心学习何先生的绘画技巧的时候,何先生在一次给我看画的时候却说:“不要这么学我嘛,我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何先生希望从我的画面上能看到自己独到的感受。其实先生早年也曾经做过一些探索,我曾经在他早年的一些习作中看到过和他通常画风不一样的习作,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化气候和文化需求的原因而坚持了苏派的绘画技巧。何先生曾说过:“没必要大家都用一种方式画画嘛,继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可贵。”他这样要求我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总是步前人的后尘,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要探索自己的表现方法和绘画风格,其实是寄托了他对美术事业的期望。

何先生的绘画艺术至今依然影响着众多美术爱好者。作为一名有幸亲自得到何先生指教的专业画家,我将永远怀念并铭记何先生的高尚艺德和对待艺术的那份真诚与执着。

(本文作者系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画家、副研究员)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下一篇:图木舒克母亲的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