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票友 第2期

时间:2022-08-14 11:04:18

票友与戏迷不同,戏迷听戏过瘾,票友则须自己粉墨登场才能满足。又据说北京票友与外地票友不同,北京的票友讲究上台唱整出,只唱段活似乎不上层次。甭说全国,北京有多少票友就无法计数。若论天下第一大票友该是谁呢?追根寻源有史可考者当属大唐明皇帝玄宗李隆基。那时还没有戏曲,只有其前身――乐舞。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曲法,选坐部伎(器乐演奏员)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戏曲界梨为梨园行便由此而来)。唐明皇精通音乐又会作曲,但其本职工作是皇帝,故当在票友之列。这且不言,民间各业都有供本业的祖师爷即本行业保护神。如木匠供的是鲁班爷,医药行供的是孙思邈(药王爷)等,他们都是搞专业的。而戏曲界供的祖师爷――梨园之神则是唐明皇。搞专业的供奉的却是一位票友。

票友对京剧的发展而言,非同小可。票友演唱的大都是各流派的代表性剧目和唱段,经他们的克隆复制使其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而更有生命力。假如一出戏中的唱段在票友之中不被传唱,这出戏恐怕就难以流传下来。某些新编戏难于立住,我想和票友不爱唱也有很大关系。票友大都是观众中欣赏水平很高的一部分,起着优化京剧土壤与大环境的特殊作用。京剧能绵延二百年,应是与票友密不可分的。设想:倘有一天连票友都没有了,那京剧就真的要消亡了。

票友也分许多类型。

一是学者型:其本人是某专业的专家学者,见多识广对京剧各领域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专业工作者也往往向其请教,当然也偶尔登台露演。可惜这样的人大都已耄耋之年越来越少了。

二是实力型:包括各项大奖赛的获奖者,他们大都拜过名师,常有机会在一些场合露面,因此很有知名度和观众群,是票友的中坚分子。

三是自娱自乐型:人数很多、戏瘾忒大。尤其是近些年社会进入老龄化,许多退休者得以闲暇,以前从未接触过传统戏(过去的票友都是自幼受过熏陶),忽然认识了京剧,虽是初恋,却极痴情,大有想见恨晚之憾。他们从头学起,强化训练,平时唱唱选段,偶有机会扮上演出,不求多好只求自乐,也算是一种养生之道。

四是大款型:有经济实力或海外关系,自组票房,请名家指点,专业助演。更有一些港澳台名票,虽也在当地演出,但感缺少知音,非要到京居发祥地北京的舞台上露露不可。请顶尖级专业人员同台助兴,大过其瘾。也算是一种“朝圣”情结吧!

五是海外票友: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京剧的地方就有票友。我曾参加过一次旧金山的一个叫海韵剧社的票房活动,其气氛同内地一般无二,还聘请旅美专业演员作教习,排演过全部《四郎探母》,龙套不够就请洋人充当,侨胞戏称是真正的“番兵”。当地华人报纸上有一段评论文字至今难忘:“杨四郎母子团聚,就像一个午夜的甜梦,五更梦醒,仍然要回到飘泊的现实,因为自己已另建家园了。杨四郎的心情恰恰是一般游子的心情,心头别有一番滋味。”看了一辈子《探母》的我们,却还难以体验到这一层深刻的内涵。

六是洋人票友:近年来有不少外国人加入到票友大军。他们被中国京剧独特的形式和理念、服装和扮相所吸引成为票界新的一族大受欢迎。国人爱看出“洋相”,电视台爱拿此说事。但他们之中也真有真学真练者。比如《挑华车》、《闹天宫》、《扈家庄》有的边唱边舞、耍枪弄棍,国人票友中能有几人。

除了上述几种传统意义上的票友(也包括琴票、鼓票等)外,近几年似又出现了两种另类票友、估名之曰“摄影票友”和“办报票友”。一、摄影票友:您可以看到无论在哪儿的票友演出,台下前排必有多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灯光闪烁大抢镜头。他们一般不拍风景、静物、人物而专拍京剧。他们热爱京剧、熟悉京剧,知道在哪儿按快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的宽松,于是一些把“振兴京剧”视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热心人士便自己动手填补了这块空白(包括网站)。仅我认识的就有如杭州高永华自费办《百戏斋》,已坚持数年之久,发行海内外;如北京杨道申,自编自刻《戏友聊斋》也有数十期,在各票房中多有流传。

票友,不仅在京剧发展史上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群体力量,有人说这在世界上也应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上一篇:摄影老年人的新生活 下一篇:34位百岁老人的长寿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