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4 10:40:33

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影响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Ramakrishnan和Thomas(1991)提出的持续性观念(persistence concept),净收益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包括长期持续性、短期持续性和零持续性)。投资者应对净收益中不同类型的持续性加以区分,以判断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对于投资者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具有很强的短期可操控性,往往成为各企业盈余管理、扭亏为盈的一项重要手段。

根据已有的研究,2007年度沪市A股858家上市公司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扭亏为盈的公司为110家,其中*ST 公司(这里的*ST公司是指公司名称前冠有*ST、S*ST标注的所有公司)占据35家(占110家公司比例的31.82%);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看,35家扭亏为盈的*ST 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为236.57%,远远大于整个沪市858家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6.51%的水平;同时在858家公司范围内,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位于前10位的公司中,有8家来自这35家扭亏为盈的*ST 公司。

综上,相对于其他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对*ST 公司的净利润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非经常性损益也是*ST公司用来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这35家扭亏为盈的*ST 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扭亏为盈的过程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具体内容构成和发生的频率,分析*ST公司普遍采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辨别对净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另外为了考察这些已在2007年扭亏为盈的*ST公司后续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本文通过2008年年报的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了这些*ST公司在2008年财务业绩的变化情况,最后针对发现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考察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新准则颁布实施后,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操纵和扭亏为盈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监管者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二、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研究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一是非经常性损益对*ST公司的影响面分析,即出现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的公司家数及出现频率的高低;二是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ST公司净利润总和的影响程度分析。

(一)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影响面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ST公司2007年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本文所有*ST公司的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相应公司年报中的数据),*ST公司出现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涉及27项,项目出现的频率分布如下表1所示:

表1结果显示,出现频率在11%及以下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20个(即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74.07%的项目只在4家及以下的公司中出现);但同时有4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频率在60%及以上(即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14.81%的项目在21家及以上的公司中出现)。综上总体而言,大多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的次数较少,少数项目普遍出现。下面将出现频率在30%以上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了排序列示,得到表2的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ST公司普遍采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有四个,按照排序分别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损益;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定额或定量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等。

(二)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净利润影响程度分析 为了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本文收集并计算了所有27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各自占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重,总体情况分布如表3所示:

表3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多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总额的影响很小(27项中有18项,占66.67%的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在1%以下),但同时有1项对净利润总额的影响位于100%以上,而且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下面本文将非经常性损益各项目金额占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和比重在10%以上的项目进行了排序列示,得到如下表4的结果:

结合上述表2和表4的结果,在整体上可以看到:首先,有四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同时出现在表2和表4中,分别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说明这四个项目即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分别是89%、86%、60%、46%),同时相对而言对净利润总额产生较大的影响(项目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1.77%、156.51%、11.85%、20.18%)。其次,仅出现在表2中的三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数、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预计负债产生的损益)虽然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对*ST公司扭亏为盈的作用都不大。最后,仅出现在表4中的两个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收回以前年度计提坏账的应收项款、企业破产重整得利)虽然出现的频率极低,但对出现这两个项目的*ST公司而言,项目在扭亏为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项目金额与出现该项目的公司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88.85%和115.64%。

下面,本文将更加具体地分析某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ST公司扭亏为盈过程中的影响:

(1)ST公司涉及的所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在扭亏为盈过程中具有普遍和关键的作用。

首先,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出现的频率来看,35家*ST公司中,进行了债务重组的公司有30家,高达86%的比例,仅次于非流动资产损益项目出现的频率。其次,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对35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影响来看,债务重组损益项目的总金额高达56亿元,占全部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66.16%,即35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和的一半以上来自于公司在债务重组中获取的债务重组收益。同时获得债务重组收益的30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金额高达1.86亿元。最后,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对35家*ST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影响来看,债务重组收益金额是净利润总额的1.56倍,而排序第二位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仅为净利润总和的21.77%。以上均说明债务重组损益项目在*ST公司扭亏为盈中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中所定义的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境、债权人作出让步。结合*ST公司的实际情况,2007年的*ST公司,在2005年和2006年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确实面临财务困境,此时债权人作出让步也是合情合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进行了债务重组后,*ST公司是否具有了真实的、持续的扭亏为盈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利用了债务重组收益进行了一次性的扭亏,以避免连续第三年的亏损而暂停上市。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考察*ST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业绩做进一步的探讨。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在扭亏为盈中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从出现的频率看,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位于第一位(89%),35家公司中有31家公司出现该项目;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看,其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21.77%,在所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位于第二位。以上说明绝大部分*ST公司出现非流动资产的变卖、处置等经济事项,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

(3)“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重要的影响。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6%和60%,在表2中分别位于第5位和第4位;项目金额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18%和11.85%,在表4中分别位于第4位和第5位。

(三)2007年扭亏为盈的*ST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业绩情况 本文收集了上述35家*ST公司2008年年报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后净利润”)的会计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即2007年35家扭亏为盈的*ST公司中,有10家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净利润”和“扣后净利润”指标均为正数,彻底摆脱了ST的帽子;有10家公司在2008年中仍然维持着扭亏为盈的局面,“净利润”实现了正数,但“扣后净利润”仍为负数,继续保留了ST的帽子;剩下的15家公司,在2008年重新回到了亏损的情况,“净利润”和“扣后净利润”指标均为负数。如果以“扣后净利润”为财务业绩的衡量指标,71.43%的公司“扣后净利润”仍然为负数,整体上表明2007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的*ST公司,在后续一年的业绩表现仍然较差,尚未形成持续的、正常的盈利能力。

三、相关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主要从会计准则制定和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监督以及提高披露要求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含《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该准则的一个变化是债务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获得的债务重组利得进入当期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从而使得债务重组利得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报告的利润。在本文分析中看到,2007年利用债务重组利得扭亏为盈已经成为*ST公司最为关键的手段,因而需要加强市场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监管,以避免债务重组经济事项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救命稻草,降低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质量。

首先,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要求在年报中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的披露,不仅仅包含金额的简单披露,要求对其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内容、过程做更为详尽的单独而且集中的披露。200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已经要求增加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内容,要求公司在原有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的基础上,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对重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容增加必要的附注说明,该公告明确规定在编制2008年度财务报告时应按照新规定的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但笔者在2008年年报中仍然发现不少公司没有按照该公告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一些公司还是仅仅披露了金额,有的公司对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无法使信息使用者全面掌握该经济事项,而且对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中的各个角落,增加了投资者了解和判断该信息的成本。

其次,相关的会计监管部门、外部审计和证券市场监管者应对发生重大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判断重组事项的性质和经济实质,并持续追踪债务重组后公司业绩的走势。对于利用债务重组利得操纵利润、扰乱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和公司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加强对重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详细披露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在扭亏为盈中具有普遍而重要的影响,但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是一个包含内容庞杂的项目,当出现对净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时,建议予以分类列示,并详细披露情况。

(三)关注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 根据200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已经修改为“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该变化突出了公司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定义加以判断的信息披露责任,同时这一部分也应成为今后关注的重要部分。

(四)对出现频率不高但是对净利润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需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重点调查及要求详细披露 虽然这些项目目前仅在少数公司中出现,但有可能是新出现的扭亏为盈的手段,也有可能发展为未来的扭亏为盈的普遍而重要的手段,对于这些项目的及早关注,一方面将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能够发现目前准则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早处理和控制该项目在利润操纵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郑:《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2]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3]吴溪、程璐:《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4]周勤业、周长青:《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

上一篇:财产性收入形成机理研究 下一篇:企业融资环境与关联交易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