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智能手机

时间:2022-08-14 09:40:07

“消灭”智能手机

正当软件和硬件的玩家,在各自的领域里鏖战正酣之时,有一批人,却在这两个世界之外,开辟出一个新玩法。

无人会争议,2013是可穿戴元年。这股滚滚而来的热浪,以谷歌眼镜为起点,因iWatch和三星智能手表项目的各种传闻达致巅峰。

粗略盘点已出现的可穿戴产品形态,不难发现三大类别已初具雏形:以谷歌眼镜和部分智能手表为代表的独立终端;以Nike+ Fuelband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类手机外设;以MYO为代表的体感外设。

除第三种外,关于前两种可穿戴产品,已在中国国内涌现出不少创业企业和爱好者。将于今夏发售的inWatch、咕咚手环和大麦计步器,是其中的代表。

该领域的不少创业者都信奉这样一个观点:每一个可穿戴设备,都有成为平台的可能。

不同于互联网服务衍生而来的其他比特硬件,从设计到生产都更独立的可穿戴设备,会否是颠覆科技界想象的又一匹黑马?

咕咚、大麦:做手机的延伸

咕咚创始人申波,是国内涉足可穿戴健身设备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9年末,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他便和其创业团队着手打造一款连接PC端的可穿戴健身设备―咕咚健身追踪器。2010年,其推出成品,可别在身上,记录基本健身数据,并用USB连接到电脑上查看。

没有人会质疑,移动互联网对可穿戴设备大规模兴起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11年下半年移动互联方兴未艾时,申波也嗅到了变革的前奏。他像当时所有互联网企业一样,忙着把自己的产品从PC端移植到移动端。只不过,其他人忙的是软件,申波忙的是软硬件。

“上传数据肯定是手机比PC方便,因为手机随身携带。”申波对《时间线》说,“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产品研发思路自然就往手机配件上走了。”

做硬件的产品周期比较长,迫不及待要率先切入移动互联网的申波,先在手机上了能实现一定运动和社交功能的“咕咚运动”APP,而相关硬件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

他不认为之前那种佩戴式的产品形态是完美的,其目的是实现真正的便携和可穿戴。在专业设计公司提交的三四款外形设计中,申波最终选择了手环―像炫酷饰品一样戴在手腕,不会太突兀也不会很累赘。

咕咚手环预期中要实现的功能,也经历一番类似纠结。同类产品中,能实现的功能五花八门,申波最终砍掉了测心率、测体温等功能,因为作为一款手环产品,无法准确实现这些功能。不把所有功能放在一款产品上是互联网做产品时通行的规律。最终,咕咚手环敲定了三大主要功能:运动量监测、睡眠监测和智能无声闹钟。

产品外观和功能嵌入的相互磨合,耗去咕咚相当长的开发时间―每调适好一次,均需生产出一定量的原型。如此耗时耗财的硬件迭代,咕咚手环经历了四五次。

从外观到功能上的选择,体现了申波对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判断:用一个很自然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上传云端进行分析。这种无声无息融入生活的方式,还能成为用户的日常健康管家。

但如果不能与“云”相连,这个端的意义将锐减。申波为咕咚手环设定的联网方式,便是配合使用移动端APP,做手机的延伸。

第一代咕咚手环采取有线连接手机的方式,将手环插入手机音频接口,同步数据。第二代中则尝试蓝牙或NFC等无线传输方式。

同样定位为手机外设的健康类可穿戴产品大麦智能计步器,则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与手机及相应APP相连。其创始人张其林告诉《时间线》,通过蓝牙与手机交互进而实现后续功能,未必适用于所有人群,比如老人和小孩。

可见,在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细分领域中,用户并不必然与移动互联网用户完全重叠―老人们或许并不关心具体数据背后对应的云端分析和社交功能,今天的运动量完成足矣。倒是其子女,才更在意父母运动数据背后的意义。

为覆盖更大人群,张其林为大麦计步器和手机之间,加设了一个基站:计步器在5至10米范围内与基站自动感应,通过蓝牙4.0进行数据传输,基站再通过无线功能与手机等移动终端及其应用实现同步。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麦计步器和手机的用户不必是同一个。

尽管联网方式不同,但咕咚手环和大麦计步器都并未尝试在产品本身加装无线功能,因为其成本和耗电量,恐怕都不是小型可穿戴设备能够搭载的。

不过,通过种种途径与手机相连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却是相同的。运动数据在云端存储、分析,进行社交分享,使移动互联网赋予可穿戴设备以智能,也是令后者变为平台的契机。

健康指导、健身计划、食谱、慢性病理疗计划等基于大数据的软件和服务类开发,都能立足于手机APP得以实现。手环、计步器等作为手机外设的可穿戴设备,也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做手机(云端)与用户(人)交互的中介,扮演数据收集的传感器,以及发出指令的执行端。

inWatch:做第二部手机

比咕咚和大麦更有野心的是inWatch。

“未来人们可能有一部手机,一部可穿戴设备。”映趣科技创始人王小彬认为,如果可穿戴设备实现了和手机一样的通话、娱乐功能,并保证用户体验,它将有可能成为替代手机的刚性配置,成为另一个互联终端。

曾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参与多项互联网以及硬件投资的王小彬,在2011年坚定了做智能手表的想法。他打算在苹果和三星这些大公司进入可穿戴领域之前,在中国市场先发制人。

但先驱总会遇到很多困难。

前期,因为想实现蓝牙+通信+Wifi功能,开发团队实验了4至5款产品,都不太理想。2011年4月,团队暂停了项目,着手解决外观问题。四个月后,技术有了突破,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屏幕从先期1.6的TP屏缩小到了1.54寸,屏幕内部存在的线路过粗,无法盘绕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同时,公司采购了一家台湾公司最新开发的CPU,外观的大小和运行速度上相比停工前,也有了改进。

inWatch与众多可穿戴设备一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设备续航问题。“可穿戴设备如果不解决充电的问题,5年后就会被淘汰―或许更快。”科技界资深研究者李笑来说。王小彬也对《时间线》坦言,inWatch的电池问题是产品的短板之一,目前无法解决―欲作第二部手机的inWatch,续航时间也没能摆脱手机的宿命,仅在7-10小时左右。

设计团队针对此问题做出新产品规划,例如将inWatch外观设计成手环+表盘的形式,手环自带电池可单独运行,测量用户的体温、脉搏等健康指标,并记录数据。表盘则是一块“电池版”的蓝牙块,可单独进行无线“接触式”充电。当两者结合的时候,表盘会为腕带充电,同时同步腕带中的数据,再通过蓝牙传送给电脑。“就像智能手表和智能腕带的结合体。”inWatch联合创始人陈默对《时间线》说。

对未来市场上的规划,王小彬打算走全产品路线。夏天将上市的inWatch总共有四款产品―inWatch 1、 inWatch junior、inWatchBT和health care,意图满足极客、18至30岁年轻人和老年人等所有群体的需求。

inWatch BT和health care为功能相对“柔和”的手机外设类可穿戴设备,前者为智能手环,后者则旨在搭载新功能“守护天使”。

用户可以通过守护天使APP,随时知晓佩戴health care智能手表用户的位置信息和身体情况。王小彬希望将其打造为一款“打拐神器”―当一位用户发现孩子或者老人脱离了设定的安全区域后,可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平台发求助信息;信息经由后台分析处理,自动转发到以孩子失踪点为原点、一定范围为半径,同样装载守护天使APP的用户手机上;收到求助信息的人可做如上的二次推送,形成“波澜”效应。

四款产品中,备受关注的将是立志成为第二部手机的inWatch 1――使用安卓4.0系统,配备SIM卡、Wifi和蓝牙系统。“可以算作一个更私密的手机。”陈默说,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耳机连接inWatch 1接打电话,发短信则采用语音输入的方式。

映趣目前正和一家厂商联合开发的单机版语音输入系统,在整合进inWatch后还可识别“关机”、“打电话”等简单语音指令,虽然,语音识别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像手机终端那般,陈默也正在网罗一批APP开发者为其专门开发APP程序。安卓手机上的APP程序直接放到inWatch1上也可使用,但因屏幕大小不同,会出现图标过大的情况,因此开发专属应用不可避免。

将在inWatch上整合的APP也有一定针对性,无线支付、短信查看等功能为首选。这类功能均对用户终端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更高要求。“相比手机,inWatch在手腕的位置,查看信息或者付款会更安全。”陈默说。

与inWatch 1相比,inWatch junior则简化了SIM卡功能。“前者是iPhone,后者是iPad。”陈默这样概括两款产品的不同。

而王小彬则更直接―inWatch 1和inWatch junior是未来,inWatchBT和health care是现在。

无论是从手机外设做起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还是从一开始便立足颠覆手机的inWatch,作为可穿戴设备,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在于,产品外观、功能定位、软硬件匹配乃至生产制造,每一环都并不比眼下市面上众多手机、平板等终端的诞生过程来得更轻松,反而可能因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遭遇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机遇在于,在既有终端已趋于饱和、想象力同质化的当下,新终端的出现都可能产生全新的平台、搭载全新的APP,进而实现全新的人机交互。

在云+端的引领下,软硬件整合是大势所趋。像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那般,很多硬件都将面临被重新定义―智能家居、智能营销、物联网……可穿戴不会是唯一,但至少举足轻重。

在申波看来,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inWatch这三款产品还只属于可穿戴产品的第一代。“第二代将实现智能与日常穿戴的密切整合,如智能衣、智能鞋;而可穿戴的终极想象,则可能是植入式的。”比如,电影《碟中谍4》中出现的隐形眼镜式入眼照相机―只需眨两下眼,眼前的景象便被拍摄下来,并自动上传。

于中国创业者而言,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满想象的实践并不为过。毕竟,这个领域既可复制创客创业潮中“中国制造”价格低、迭代快等优势,又能沾染未来的科幻气质。

这一点,已在这些“先驱”产品的身上得到印证了。

上一篇:功能饮料 你喝对了吗? 下一篇:水库水面用地性质及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