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未必不可耐

时间:2022-08-14 08:50:12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一些年头了,总的说来,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物理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忽视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故而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置教学目标,即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但要注重对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带来的不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化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学生本位观。但同时这场改革也给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许多教师对这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仍是片面的。有的老师张口闭口就是探究,《人教版》物理课本上共提出了35个探究课题,师生就探究35次,这完全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已。到了习题课或复习课上又恢复到从前的填鸭式教学中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新鲜感失去了,自然就不买老师的帐了,到最后,探究式教学也就名存实亡,不得不草草收场。还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是一种高级活动,技术要求高,科学含量足,我们的学生连基本的基础都没有,谈什么探究,甚至认为初中生就是应该接受知识、打好基础。显然,这是对探究的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只从字面上对探究的理解。

探究,首先是一个过程,学生应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下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去说……。其次,学生也必定能从探究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即使在新课程理念下这一点也是决不能动摇的。但我在教学中偶然发现,有些实验探究表面上进行得特别顺畅,但探究结束后,有不少同学似乎并没有明白该探究中的核心问题。就好像是足球比赛,整个场面都赏心悦目,但临门一脚总欠火候。这时,老师不能对这种表面繁荣现象听之任之,而要及时进行启发,避免“得势不得分”的情况出现。

以下是我在《比热容》一节中的教学片段:

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与比热容有关的物理情境的引入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与什么有关。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一、设计实验

(一)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选择水和煤油作为研究对象,一是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二是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特意不指定用什么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二)实验器材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是不是还需要其他器材?

2.怎样确定水和煤油是否吸收了相等的热量?

3.怎样观察它们温度升高多少?

学生讨论后得出: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用天平称量,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盛砂子用的金属盘,秒表等。

说明: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选取实验器材,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生提出选用天平后,我又提出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学生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果断地提出可以利用密度的知识,用量筒来间接测量,这样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了课本不同章节间的内容,有利于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进行实验

此过程中,学生按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实验记录(小组展示实验记录)

说明: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加,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利用实验验证结论,也强化理解所学物理知识。

三、分析归纳

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小。

进一步总结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板书)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比热容”来比较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

按照常规,探究进行到这里应该可以圆满结束了,后面应该是比热容的概念性介绍和习题的处理。不过,恰在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示意有问题要问,得到我的允许后他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不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吗?那水和煤油到底谁的吸热能力强呢?”我为之一愣。是啊,我确实没有明确说出谁的吸热能力更强啊!正好,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结果所有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煤油的吸热能力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边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的想法,一边暗暗盘算该怎么应对。学生回答说:“因为刚才用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煤油上升的温度大,因此煤油的吸热能力强。”原来如此。我用表二的记录给他们详细地分析了是水的吸热能力强,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仍然看到的是一片疑惑,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为什么吸热能力反而差呢?“怎么办?”我的大脑飞快地转着。突然,我眼前一亮,有了。我不紧不慢地叫起两位男同学(姑且称他们为甲和乙),问他们:“你们中午喝酒了吗?”他们两人似乎以为听错了,我重复一遍以后他们才很奇怪地摇摇头,全班同学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我笑眯眯地指着他们两人对全班同学说:“假如我晚上请他们两人去喝酒,甲喝了半斤以后自己走回去了,而乙喝了半斤以后是被人抬回家的”,说到这里,全班同学都已乐不可支了,我止住他们,也笑着提问一个同学说:“谁的酒量大?”这时,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甲”。我表扬他们以后趁机把这个例子与我们做的实验一一比对,听得他们不住地点头,有的还开玩笑地说:“原来是煤油的酒量不行呀,一吸热就醉了。”我趁热打铁,提醒他们甲乙不能有一个喝了酒再比,这是什么方法?还好,他们略一思索就答出“控制变量法”来了。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知道,这堂课我成功了。确实,这仅仅是一个俗得不能再通俗的例子,但对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来说,却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免去了许多口舌。这堂课过后,学生每做到比热容的相关习题,嘴里还在那念念叨叨的说着什么酒量、醉了之类的词――原来,他们居然把我的例子当成了解题方法了,我又是我始料未及的。

也许,有的老师对我的例子不以为然,但亲历其中,方知其中之乐趣。通过这个案例,使我对物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在教学中不再刻意去追求用严密的物理术语去表达物理现象,而尝试能用“俗”的例子去真正揭示也许并不深奥的物理知识。小品演员陈佩斯有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小品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一个字――‘俗’”教学不是小品表演,但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教学艺术中能否渗入这种“俗”的思想让学生听得更轻松,学得更愉快呢!真的,有的时候,“俗”,未必不可耐!

上一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途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