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巴学园,小人国里的大精彩

时间:2022-08-14 08:10:24

今年6月28日,以记录“巴学园”孩子内心世界的电影《小人国》在北京上映,引来纷纷热评;与此同时,“巴学园”及其创办人李跃儿再次成为新一轮的讨论焦点。

“巴学园”一词出自世界级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在这个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午餐带上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食物;夜晚,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

听来,仿佛是个爱和教育的乌托邦,但这一切故事都是真实的。而中国的这所“巴学园”,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爱巴学园

每个星期五都是巴学园的观园日。但能够观园,并非易事,家长们提前两个月便要预约。

距离观园还有半个小时,家长们早已三三两两地聚在操场外的栅栏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欢腾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一种热切的盼望。

“你家孩子多大了?”

“1岁零3个月。我们正计划着住到附近来。”

“哎呀,我也有此打算呢!我孩子活蹦乱跳,考察了好几个幼儿园后,感觉李跃儿的理念更适合孩子。”

李跃儿,这个名字,在家长们的谈话中频频出现,语气中满是倾慕与肯定。但她们并不知道,12年前,这个让他们在心底仰视不已的李跃儿,也如同许多家长一样,为孩子的教育焦头烂额。

那时的李跃儿是一名颇为成功的画家,画作入选中国300强。对儿子寄予厚望,她和丈夫“努力”地教育着儿子。在极其严格的家庭氛围中,三年级的儿子变得厌恶学习。为了让儿子“悔改”,李跃儿曾联合丈夫把儿子赶出家门,关在门外,甚至把儿子带到捡垃圾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可这样也等不到儿子说一句“我从今以后好好读书”。

与此同时,李跃儿发现跟着自己学美术的学生也出问题了。学生们没有了生气和灵性,她的责任感越强烈,孩子就越笨。有个学生高考前连五官的位置都画不好了,但考上大学再拿起画笔时,画中却又重新充满灵气了。

“当时,我以一个‘暴君’姿态要求学生必须下工夫精益求精,学生们和我儿子一样被我吓得傻掉了。天才就是这样被扼杀的。”李跃儿很感慨,她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开始改变自己对教育的观念,并决定让儿子休学一年,来修复身心。

这一年中,儿子有了更多的欢笑,身体迅速长高,开始撒娇,学狗叫、摇尾巴、在地上爬。刚开始接触蒙台梭利的李跃儿知道,孩子的表现是因为缺少爱。于是,她和丈夫常把儿子抱在怀里,像对待一个幼儿一样,让他享受亲情的幸福。 一年后,复学的儿子喜欢上了学习,自发地读书,并且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问。

“最重要的就是,人得先是个人,要感受幸福!”李跃儿彻底悟出了,“我要成立一个幼儿园,让孩子们建立完善独立的人格,懂得感受和营造幸福。”

这个女人的天才由此被激发!她的热情、专业以及独到的理念(这在当时的银川地区仍显得极为新鲜陌生)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和她共事的人。在李跃儿和几个教师、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巴学园起步了!

但遗憾的是,当时银川还欠发达,虽然很多家长已经萌发了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渴求,但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巴学园的精神。巴学园的后继发展,举步维艰。

“去北京吧!那儿应该适合巴学园的发展。”李跃儿敏锐地盯上了文化气息浓厚的北京。而让她感动不已的是,好几名教师当即表示愿意离开熟悉的故乡,一同与她前往,共同艰苦创业。

“我们是为人类的教育改善而奋斗!”在采访李跃儿和教师们的过程中,记者不时会听到这个让人觉得过于庞大的字眼――“人类”。她们的理想情怀,让普通人都会不禁生出几分赧然之心。

“但最起码,在巴学园,你可以做你自己。”李红,巴学园外联工作的负责人,轻柔但坚定地说。她原是胜利油田的一名文员,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为了给1岁多的儿子最好的幼儿教育,她开始积极地寻找,因此结识了李跃儿、大巫等网上热捧的幼儿教育专家,并逐步深刻体会到李跃儿教学理念的可贵。

“如果没有一个健康且完善的人格,就不能适应社会,缺少人生的幸福感。报道大学生跳楼的事件还少吗?我希望,孩子们今后是幸福的,懂得生存的!”怀着这样的愿景,李红毅然辞去了胜利油田的工作,而成为了巴学园的工作者。

与李红经历相似的,还有几位屈指可数的男老师。李晗便是今年3月新近加入的。在此之前,年近三十的他原是软件工程师,开过两年公司,是令人羡慕的IT精英,言谈举止很有爷们范儿。

“我知道,有些人难以理解我的决定,但是,这不也挺好的嘛。”面对采访,李晗有些回避,用词很谨慎。但是,记者的回忆却定格在进门时的一瞬间:他搬着一条长木凳进入教室,为孩子们的下一个活动做准备。回应着孩子的期待眼神,这个大老爷儿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如阳光一般灿烂。 这里的教师们都说,我们都爱巴学园,我们在为孩子们提供最优质最幸福的教育。但在巴学园中,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小人国的生活

《格列佛游记》中曾记载了一个奇妙的小人国,而今,这个小人国在巴学园中重现了。这里的孩子们有着他们的天地和社会,上演着属于他们的一幕幕精彩人生。

巴学园的教室以粉嫩的色彩为主,铺着彩色的地毯,角落里垂着纱幔,摆放着各种手工玩偶。各个角落都有不同的功用,比如“厨房”、“卧室”,还有随着四季变化更换主题的“四季台”。教室里总能让人有不少趣味性的发现,比如盛放在陶瓷盘中间的毛线织带,既是女孩子扮靓的“发带”、“项链”、“腰带”,又是过家家时候用的“面条”。又比如四季台上几个老师们手工制作的木偶,加上纱巾做成的“河流”,以及在野外捡来的各种材料,便组成了一个可爱的情景故事。

而望向窗外,孩子们的操场是一块临近菜地的土地。老师介绍,这个操场被分为6个功能区,每个区都和大自然紧密结合,但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教机。

在操场后的一片大田地里,老师带着孩子们放养了两只小绵羊,在田地里锄草、种菜、浇水,捞捞小鱼,看看田鼠,一起唱歌欢快地劳作着,感受自然的节律,尽情释放玩乐的天性。这一切,会让人联想到农耕社会与世隔绝的简单快乐,也会想到孔子所云的“咏歌而归”的潇洒纯净。

听到这样的介绍,难免会想象出一派世外桃源的场景:处处洋溢着真善美,一切都是安宁和美好的,与世无争。但,实则不然。

家长们观园时,从这个“区”跨入那个“区”,难免挡住了孩子们的路。而一群小男孩正热火朝天地玩滚轮胎。一个男孩停了下来,不满地指着家长脚下的一条泥泞印子:“阿姨你好,你们挡住‘马路’了!”

一个女孩正坐在“木屋家”的台阶上,安静地盘着腿,清澈如水的眼眸看着这些不速之客。而另两个5岁左右的

女孩正坐在秋千上,神秘地八卦着:

“我觉得小文好帅呀!”

“嗯!可是,好像丽丽也很喜欢他耶。”

“那看来,我们需要想个办法把他夺过来……”

没错,眼前的这些状况,正是巴学园的另一个培育目的――营造一个和现实世界直接对接的环境,“培养出易于生存的孩子”。成人社会中的规则和游戏,在巴学园的孩子社会中俯拾皆是,比如商品经济,比如抗争和妥协。   有一次,老师们带着孩子捉了不少小鱼,并带领他们用大木箱盛水养鱼后,以每条鱼5角钱的价格卖给另一组小朋友,交易很顺利。   而这些小朋友买了鱼后,另一位老师带领着他们在对面开了个“超市”,吆喝开了:“新鲜鱼,一块钱一条啊!”不少小朋友也陆续走进“超市”买鱼,生意居然很红火。

原来捉鱼的这组小孩不解了,都是同样的鱼,为何自己卖5角,他们能卖一块?而老师们顺势告诉他们“批发”和“零售”的区别。有了实践基础,理解这两个概念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些社会和生活的知识,常在巴学园的教育中出现,但它的教育更侧重培养孩子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中国多年应试教育已经暴露了弊病。人和万物自然、和社会都有着各种关系,而这个社会中的成功者,是因为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社会,认清了人与人的关系。”今年6月才加入巴学园的总经理陈波如是说,10年房地产业、5年保险业的成功经验让他能有底气如此评判。

所以,在巴学园中,采取的是混龄教学,除了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学前班”,其他2~5岁的孩子都是在同一个班级。年龄大小,能力强弱,在这个“小社会”中自然也滋生强权、斗争、妥协、团结等。

其中,有个男孩似乎是天生的领导者,他总是抢先拿起玩偶,然后一一分发给大家。说来也奇怪,他这种气魄反而让其他孩子都服从。有个男孩天生力弱,难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他也迅速悟出了一套自保的方法:对任何危险信号都极警觉,遇到打斗立刻避开,或是默默站到老师身后。孩子们如果出现了打斗,老师们也不会即刻介入,而是静静观望,倘若事态严重才会阻拦。

当然,有时候,这个“小社会”还会团结起来,与老师们的“大社会”抗争。比如,当今年老师们推出“新项目”,准备拆掉孩子们去年费尽心思建成的有菜园、草亭子、桌椅俱全的“农家院”时,孩子们不干了!于是,联合起来集体上诉,和老师们申辩,直到园长裁定:孩子们胜诉。

在这些“社会关系”的训练中,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或是统筹,或是执行,或是宣传,或是协调……但是,老师们从不提供任何优秀标准,而是像成人一般与孩子们交流,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先生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是有着优良的品质。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要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因为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位置,接近自我的成功,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老师和家长的PK与握手

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认同巴学园的教学理念,理由是“学不到东西”。的确,和一些训练孩子们识字、练琴、学英语的幼儿园相比,巴学园并不具备这样的目的。虽然它也有音乐欣赏、每个月更换图书的“阅读角”,家长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字:玩,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玩”的意义所在。

所以,在前几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名家长要求“退园”。但此次观园的一名律师妈妈,却更为认同巴学园:“我考察了不少幼儿园,很多昂贵、设施一流的幼儿园只是为了迎合家长,而将孩子训练成某种模样。这儿更尊重孩子的天性吧。”

而观园结束后,站在园门口的大柳树下,老师也对家长说:“如果你的目标非常清晰,从小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科学家,那么,巴学园不适合你。”

“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易于生存的孩子,建立完善的人格。”巴学园的老师们不断重复介绍着。虽然,一些家长面露微笑,频频点头,表示认同,但一旦看到自己孩子在路边抓起一把沙子玩时,第一反应却是:“宝贝,快放下,沙子脏!”

“你看,理论认同容易,实际操作却难。”李娜有些无奈地笑笑。她从银川来京一直跟随着巴学园,是最资深的教师之一,“孩子在性格或生活上暴露的缺点,常常让我们必须要和家长沟通,找出家庭甚至是家长的问题,从而一起帮助孩子纠正。而这是我们工作中最难的部分!”

曾经,有个刚入园的小男孩让李娜伤透了脑筋。他不肯吃任何东西,最多吃一点点白米饭,不懂得双腿蹦跳,平衡能力极差,动不动就摔跤、生病,不愿意和其他任何小朋友说话,但最喜欢冷不丁地去抓打一个爱哭的小女孩,屡教不改。

“也许,是进园之前的家庭养育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李娜试图和家长沟通。

最初,家长的态度是明显的拒绝。中年得子的家长很是宝贝孩子,当初费心选择幼儿园,光考察巴学园就不下5次。但随着李娜一次次耐心的解释,家长慢慢讲起了教育孩子的一些事情。

李娜渐渐恍然大悟,这位妈妈和丈夫都是晚婚晚育,个性都很独立自我。孩子在学爬的时候,很少得到相关锻炼;在萌生好奇心爱动爱摸时,却被禁止触碰家中花花绿绿的一大堆的碟;孩子每天需要按照固定的钟点吃饭,无论饿不饿,家长只用成人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对症,才能下药。针对孩子未得到的满足,李娜和家长共同制定了一套调整的方案,包括在沙堆上学习蹦跳,父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固定派出一名老师陪着小男孩,学习相处……一年后,小男孩的改变让父母和老师都欣喜不已。

“很感谢家长的配合。”李娜的声音安静而柔和,“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常常反映了家长某些性格或生活方式上的缺陷或不足。家长只有首先自我改变,才有可能带动孩子的完善。而成年人要面对自己性格或成长中的伤疤,并进行改变,这真的并非易事。”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成人的天使,每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如明镜一般,照射出成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巴学园的教师们都深诸此理,所以,她们都很注重修炼自己,从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到内心的平和与美好。在园中,触目所及,都是老师们的一张张笑脸,平和的,温暖的……

现在5岁的巴学园,在幼儿园品牌中只算是新生力量。虽然仍有极少数的质疑声,比如设施不如想象中的完善,比如卫生条件有限,让孩子每天回家都和“泥猴”似的,但越来越多的家长还是肯定并欣赏着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和巴学园一起,不断地共同成长。”这就是巴学园老师们的回答。孩子们安静午睡了,我踮起脚,准备轻轻离开。而教室里,一个不愿午睡的小女孩转过头,看了一眼即将离去的我,甜甜地笑了。

上一篇:廖启智:银幕上的黄金配角,屋檐下的幸福主角 下一篇:原谅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