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时间:2022-08-14 07:54:45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就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在目前的中文学术界,毛宇宽教授和钱仁康教授已经对这部作品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讲解。本文立足于此,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性、曲式、配器等方面对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第一乐章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并配合谱例和曲式结构图示给出更为细致和直观的阐释。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音乐分析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三部钢琴协奏曲,其中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最著名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这部作品在音乐厅的演奏率非常高,几乎所有的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并将其列为保留曲目。大部分的乐迷们也都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包括不少流行乐迷都对它耳熟能详、爱不释手。

在目前的中文学术界,毛宇宽教授和钱仁康教授已经对这部作品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讲解。本文立足于此,从创作背景、调性、曲式、配器等方面对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并配合谱例和图示给出更细致、更直观的阐释。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在他的莫斯科时期写作完成的。先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柴科夫斯基的莫斯科时期。

1866年,俄罗斯的第二所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建成。同年1月份,柴科夫斯基接受了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①的邀请,迁居到了莫斯科,成为该学院引人注目的一位年轻教授。1866年―1877年就是他的俄罗斯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认识了仰慕以久的俄国著名的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从他们的身上吸收了许多的音乐元素,并从他们那里记录下了很多的民歌。

在莫斯科时期,柴科夫斯基对民歌有着极高的兴趣,创作大多反映俄罗斯的生活,常常直接以俄罗斯或者是乌克兰的民歌曲调为主题。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有着较多明朗、乐观的篇章,有些作品甚至对生活发出了喜悦的赞颂。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这个方面就表现的非常突出。

此曲从1874年10月开始创作,12月创作完成。创作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终在1875年2月份在美国波士顿,汉斯•冯•彪罗②首次公演了这部作品,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德怀特报》是这样描述的:“全曲开始富丽堂皇,第一段快板充满令人刮目相看的经过句和辉煌、但有时失之怪诞的配器效果,一个特点是,钢琴常常沉溺于狂想中,华彩式的技巧惊人的飞逸,而乐队反复袖手相伺一侧,这一乐章本来已觉戏剧性多于古典协奏曲的性质,如今更增添壮美的感觉……末乐章有奔放不羁的哥萨克之火与气势――光彩夺目,兴高采烈,但是我们能学会爱这样的音乐吗?彪罗演奏得多么精彩,不用说了,举凡发自内心的共鸣、精湛深刻的理解、无懈可击的技巧所能做到的,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③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继演出这部作品,也得到了作者很高的评价。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之间,柴科夫斯基又吸收了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后定稿。

《第一钢琴协奏曲》标记的是降b小调,实际上它并非是小调色彩的,而是明朗的大调色彩。全曲在配器上使用双管编制的乐队,其中木管乐器使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乐器中使用了圆号、小号和长号,打击乐器中使用了定音鼓,以及钢琴协奏曲中最主要的乐器钢琴。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乐章从长大的序奏开始,基调光辉,豪迈。最初是降b小调,但是4小节后就立即转入降D大调。之后,降D大调就成为整个序奏的基调。第6小节开始,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引子的基本主题(谱例1),温暖而又庄重,钢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为其伴奏。

谱例1:

这一主题旋律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与此同时,钢琴运用整个音域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并且和谐的背景。钢琴在这里只是起到陪衬主题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这个乐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非常的清晰、嘹亮,并且雄浑有力。

这个主题反复了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最初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在第25小节时,这一主题改为由钢琴变化奏出,它的发展引进了一些新的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节奏多使用附点音符,气势更加的宏伟。在第62小节,主题又重复出现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同时演奏。在钢琴用带有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的伴奏下,显得更加的光辉。引子最后结束在这一主题的发展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主题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一直保持在降D大调中,而且这个主题在之后的整个协奏曲中都未再出现过。但是,这一段引子一开始就传出如此强有力的气息和宏伟,它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

从引子过渡到奏鸣曲呈示部,作者运用管乐微弱地吹奏6小节,之后是近乎寂静的一段休止。第110小节开始,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这6小节是主部的前奏句,主题音型先现,在降b小调属和弦的琶音上加了下邻音和上邻音,形成一系列的三连音音型,单独由钢琴八度奏出。随后,呈示部的主题就此出现。

这一主题来源于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村采集到的一首哀怨的民歌,这首民歌是乌克兰民间弹奏里拉的一位盲艺人演唱的,基本旋律是这样的(谱例2),听来有一些凄凉。

谱例2:

但是,作者使用这支曲调时把这条旋律做了非常大的改动(谱例3)。

谱例3:

作者没有改动这支旋律的音调结构,但是把这支忧缓的叙事性的曲调改用一个特殊的节奏型――即在每一组三连音的最后一个休止符,使民歌哀诉性的情绪改变成了充满生气的谐谑形象,简直无法看出其旋律原来的性格,与副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柴科夫斯基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奇特。

紧跟着,这一主题又重复演奏一遍,之后运用主题素材进行变化模进,并且在其他乐器组中相继演奏这一主题。从第162小节开始是呈示部中的连接,共24小节。在181和183小节副部主题出现之前,已经两次呈现了副部主题的材料,预示着副部的开始。

乐章的第二主题也就是副部主题,是这一乐章抒情的中心,充满了温暖而真挚的感情,是柴科夫斯基最完美的抒情创造之一,与之前的主题素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包含了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

第一支旋律(谱例4)是对幸福的向往,表现出犹豫和疑惑的形象。在第186小节,连接部中出现两次的副部主题材料在同一和弦上进入,但是加入了降a,成为降A大调的Ⅱ级和弦第三转位。开头两小节中的下邻音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常用的音调,这种音调常常和热烈的爱情的表白相联系。这支旋律先由木管乐器奏出,接着钢琴再加以重复演奏。

谱例4:

第一支旋律是c小调。当钢琴结束在c小调的全收束时,加弱音器的弦乐器立即进入副部的第二主题。这第二支旋律(谱例5)在第206小节出现,它在降A大调主、属两音的持续音上轻柔的出现,宁静而娴雅。与第一支旋律相比,同样的温柔和抒情,但却表现出明朗的感觉,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与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

谱例5:

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有主部、连接部和副部,但是没有结束部。副部用一个长大的尾巴代替了结束部的作用,这在奏鸣曲的呈示部中较为常见。呈示部结束在第293小节,降A大调上。

乐章的展开部从第294小节开始,具有戏剧性的布局。展开部主要发展的是呈示部的第二主题。先由乐队展开,副部第二主题和主部的形象交织在一起,柴科夫斯基把几个简单的音调用模进的方法扩展成为巨大的浪潮。副部第二主题的音调不再温柔,而是变得严峻起来,变成英勇的号角。接着出现了近似于受到惊吓后的慌乱的音调,弦乐奏出下行八度音阶的进行。钢琴加入时,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打断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副部第一主题的抒情音调变成了痛苦的哀鸣。接着,乐队和钢琴作卡农式的热烈的欢呼,先是由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圆号奏出,4小节后圆号停止,增加了定音鼓和弦乐,两者互争高低,有声有色,有人称这一段为“钢琴和乐队的决斗”。在这里,定音鼓和大提琴一同奏出持续音B,一起维持了28小节。之后,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副部第二主题的音乐素材,唤起主部的轻快的音调,导入了主部的再现。

第453小节,再现部开始。在再现部中并没有使用新的素材,使用的是变化后的一些基本主题(谱例2、谱例4、谱例5),节奏变为更加活跃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抒情的静观突然为愤怒的爆发所驱散,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最后,尾声的音乐活力充沛,钢琴波浪式的音型,结合木管乐器所吹奏出的副部第二主题。之后,钢琴以三连音的形式加强了弦乐队的音响效果,以其急速奔驰的音流,辉煌地结束第一乐章。在调性上,第一乐章结束在降B大调上。

曲式结构分析图示如下:

纵观全文,通过文字说明、谱例、图示等方式较为细致地描述分析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柴科夫斯基高超的创作技巧,独特的创作思维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如此丰富,主题的多样并置,紧张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能量,都是它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这部作品在作者生前就已经得到广泛流传。

注释

①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年),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866年创建莫斯科音乐学院并且自任院长。

②汉斯•冯•彪罗:H•VonBulow,1830―1894,19世纪欧洲著名的钢琴家兼指挥家,师从李斯特,并为李斯特的女婿。

③王自东:《金色音乐厅――音乐必听曲目分级欣赏指导第5级》 山西教育出版社 P179

参考文献

[1]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钱仁康.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8月第一版

[3]C•波汶、B•冯•梅克编;陈原译.我的音乐生活――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 根据1950年5月群益版中译本重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北京第一版

[4]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总谱.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5]王自东.金色音乐厅――音乐必听曲目分级欣赏指导第5级.山西教育出版社

[6]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上一篇:浅议民族声乐的发展及风格特点 下一篇:论合唱中几对关系的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