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互动教学浅谈

时间:2022-08-14 06:26:47

高中化学互动教学浅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教育应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这种富有生机的互动教学理论,很快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发展至今逐渐在纷繁芜杂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互动教学也成为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由此可见,互动教学开展得如何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性评价指标之一。而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普遍存在着弱化互动、轻视互动的教学现象,体现出的互动形式往往是单一化的“被动型互动”,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

1 传统化学教学弱化互动的弊端

1.1 注重知识技能和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主体体验。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采用灌输的方式“填”给学生。主要体现在:①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化学学习定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上,唯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②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系统”、“严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生活需要分离。

1.2 强调教师中心和教师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建构。传统型的教学强调教师讲解和灌输,将教师做为课堂的中心,使课堂成为名符其实的“一言堂”。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讲的权利;学生只有被问的权利,没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有服从和遵守教师的权利,没有主动参与制定活动的权利。

2 依据新课标,建立高中化学的新型互动教学观

要建立突破传统教学观束缚的新型互动教学观,就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的过程,具备学习的一般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互动性较强的新型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提倡新型互动教学观,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形成新型教学模式,增强高中化学学习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新课标精神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着相通之处,笔者以高中化学新课标作为精神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策略引导建立了新型互动教学观。在新型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互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立体、交互的信息环境中探究治学的方式,启迪多元的思维,从而培养起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对一个问题具有立体化、多元化的认识的意识习惯。

3 高中化学新型互动教学的实践形式

新型互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都是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互动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

3.1 体现实验探究学习的互动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教学形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的互动教学,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培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合作精神。

3.2 体现自主学习的互动教学。自主的学习,即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的给予,问题的设计,结果的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过程。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中,学生未必会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了主动的有效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亲历性,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培养。如选修模块中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的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改变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工厂、咨询专家等学习方式,以及制定计划、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学习环节,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已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信息应及时消化和反馈,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进行及时调整,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教师、学生、中间体之间形成符合情理的互动、符合规律的互动,最终达到有效学习的互动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