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带电粒子运动试题的探讨

时间:2022-08-14 06:20:31

对一道带电粒子运动试题的探讨

摘要: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综试卷中选择题对考生的基本功要求较高,整体水平很高,仅个别题目可以进一步完善,通过分析选择题第20题可得出:原题中带正电粒子“被固定在两板的正中间P处”的条件似乎多余,如果在题目中增加“粒子距A板足够远”后,题目会变得很完美。

关键词:高考;理综试卷;选择题;带电粒子;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7-02

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综试卷中的试题既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察,又注重利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其中选择题没有特别难的问题,以中等难度或偏难问题为主体,对考生的基本功要求较高。下面笔者将就选择题第20题进行一些探讨。原题如下:

如图(a)所示,两平行正对的金属板A、B间加有如图(b)所示的交变电压,一个重力可忽略不计的带正电粒子被固定在两板的正中间P处。若在时刻释放该粒子,粒子会时而向A板运动,时而向B板运动,并最终打在A板上。则可能属于的时间段是:

A.0<t0<■ B.■<t0<■

C.■<t0<T D.T<t0<■

此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往复直线运动问题,很显然,此粒子的运动情况与释放粒子的时刻t0、电压以及粒子到A、B两极板的距离都有关系。下面,笔者将就此粒子的运动情况与释放粒子的时刻t0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为方便起见,假设粒子到两极板的距离足够大,以至于粒子经过多次往复运动后才能到达极板。设粒子的带电量为q,质量为m,两极板间距为D,则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大小a=F/m=qU0/mD。

粒子的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若t0=0,则带正电粒子先加速向B板运动,再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此过程刚好为一周期,下一周期粒子将重复此过程,如此反复,故纵观整个过程,粒子将一直向右运动,并最终打在B板上。

2.若0<t0<■,即当两极板间电压为正值的某一时刻释放该粒子,则粒子先加速向B板运动,再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然后再反向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如此反复。其v-t图像如图1所示,由于粒子的速度呈周期性变化,通过对一个周期内图像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粒子的运动情况。

粒子每次向右运动的距离为:SRIGHT=a(■-t0)2(1)

每次向左运动的距离为:SLEFT=at02 (2)

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右运动的距离大于向左运动的距离,最终粒子将打在B板上;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右运动的距离小于向左运动的距离,最终粒子将打在A板上;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右运动的距离等于向左运动的距离,故粒子会一直在两极板内做振动,不会打到任何极板上。

3.若t0=■,则带正电粒子先加速向A板运动,再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此过程刚好为一周期,下一周期粒子将重复此过程,如此反复,故纵观整个过程,粒子将一直向左运动,并最终打在A板上。

4.若■<t0<T,即当两极板间电压为负值的某一时刻释放该粒子,则带正电粒子先加速向A板运动,再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然后再反向运动,如此反复。其v-t图像如图2所示,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知,每次向左运动的距离为:

SLEFT=a(T-t0)2 (3)

每次向右运动的距离为:

SRIGHT=a(t0-■)2 (4)

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左运动的距离大于向右运动的距离,最终粒子将打在A板上;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左运动的距离小于向右运动的距离,最终粒子将打在B板上;若SRIGHT=SLEFT,则粒子每次向左运动的距离等于向右运动的距离,故粒子会一直在两极板内做振动,不会打到任何极板上。

5.若t0=T,与t0=0情况相同。

以上便是此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结合题中信息“若在t0时刻释放该粒子,粒子会时而向A板运动,时而向B板运动,并最终打在A板上”,通过对提供的四个选项逐个进行分析可知,B为唯一正确选项。

上述结论有一个前提:不考虑粒子到A板距离对运动情况的影响。只有当粒子到A板的距离大于(3)式中的SLEFT时,在B选项提供的时间段内释放此粒子,才会出现题目中所给的运动情形,否则粒子在运动方向未改变之前就打在极板上。通过计算可得,SLEFT<■,而题目中恰好省略了“粒子距A板足够远”语句。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得知,原题中带正电粒子“被固定在两板的正中间P处”的条件似乎多余,若不将粒子放在两板的正中间,而是放在其他位置,也可得出以上结论。

总之,如果在题目中去掉多余的语句,增加“粒子距A板足够远”后,题目会变得很完美。

作者简介:朱向冰(1973-),男,芜湖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

上一篇:浅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 下一篇:Rereading of the Design of New College En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