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与“惑”

时间:2022-08-14 04:59:51

试论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与“惑”

摘 要: 作为语文教学主体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结合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实际,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就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作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教学思考 对策

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地位更凸显,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其难度更大,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猎面窄、农村学生语文层次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农村作文更难。我们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获。现笔者把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要求的理解,以及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等略陈如下。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出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农村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体验生活。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视野和各方面素养跟城市孩子相比有天壤之别。要么就是翻一翻作文书,写作素材少,写作激情不高。他们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的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很多学生对生活抱着冷漠的态度。他们认为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无法积累写作素材,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脱节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农村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很多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可是我不愿学。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使人深感遗憾和困惑。

3.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西北贫困地区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先后有“农村校舍改造工程”和“四配套”等工程,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人文环境等层面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写作时没话可说。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相当一部分生源从小学就转入城区),每年都会有一批优秀教师“进城”。这些教育的不公平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但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还是要坚持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笔者就十余年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的基础上,谈谈思考与尝试,与同行一道探讨。

1.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

2.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周清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的感情共鸣,读后学生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纸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倡导改革作文评估体系,扎实农村作文教学工作。

倡导改革作文评估体系,是促进作文改革,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程标准规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1)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2)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总之,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动脑筋,就能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质量。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一定会实现新的飞跃。

三、结语

“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在可等待的某一天,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能“发之于心,动之以情,诉诸于手,记录成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薛世昌.现代诗歌创作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3.

课题项目: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理隐藏在黑暗之中――试论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与“惑”(课题批准号:DX[2013]GHB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谈英语完形填空的有关教学心得 下一篇:汉英比喻的对比与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