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投资热潮背后

时间:2022-08-14 04:01:52

多晶硅投资热潮背后

目前,受新一轮能源危机影响,A股市场上的新能源板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题材,尤其是多晶硅概念,因其是光伏发电上游的重要原材料,而吸引了大部分投资者的目光。多晶硅被人们称为新时期的暴利行业,形象地说,生产多晶硅消耗1度电便可以换回20~30度电,而它的每公斤售价可以超出成本最高达到10倍之多,加之现在国内企业有能力进行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规模也都不是很大,市场份额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多晶硅作为生产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生产原料,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甚至是多晶硅从业者,都对未来的多晶硅行情表示关注,其未来制造成本和利润走势如何,将直接影响价值投资者的判断。

多晶硅的发展前景

多晶硅,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单质硅在过冷条件下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形态排列成许多晶核,如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结合起来,就结晶成多晶硅,它也可作拉制单晶硅的原料。而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最主要的原材料。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的关键元件,所谓光伏发电,就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还不可能有其他材料能够替代硅材料而成为电子和光伏产业主要原材料。

由于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掌握在美、日、德等3个国家7个公司的10家工厂手中,所以他们的多晶硅生产技术特征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多种生产工艺路线并存,产业化技术封锁、垄断局面不会改变。由于各多晶硅生产工厂所用主辅原料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进而对应的多晶硅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指标、用途、产品检测方法、过程安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各有技术特点和技术秘密。总的来说,目前国际上多晶硅生产主要的传统工艺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其中改良西门子工艺生产的多晶硅的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80%,短期内产业化技术垄断封锁的局面不会改变。

2.新一代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研究空前活跃。除了传统工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兼容)及技术升级外,还涌现出了几种专门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新工艺技术,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的低价格工艺;冶金法从金属硅中提取高纯度硅;熔融析出法;还原或热分解工艺;熔盐电解法等。

近年来,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加,直接拉动了多晶硅需求的迅猛增长。全球多晶硅由供过于求转向供不应求。受此影响,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价格快速上涨。

根据来自国际光伏组织的统计,至2008年全球多晶硅的产能将达49550吨,至2010年将达58800吨。预计到2010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将达85000吨,缺口26200吨。从长远来看,考虑到未来石化能源的短缺和各国对太阳能产业的大力支持,需求将持续增长。

根据欧洲光伏工业联合会的2010年各国光伏产业发展计划预计,届时全球光伏产量将达到15GW(1GW=1000MW),设想其中60%使用多晶硅为原材料,如果技术进步每MW消耗10吨多晶硅,保守估计全球至少需要太阳能多晶硅5万吨以上。另外,美国能源部计划到2010年累计安装容量4600MW,日本计划2010年达到5000MW,欧盟计划达到6900MW,预计2010年世界累计安装量至少18000MW。

从供给看,国际上前10大多晶硅生产企业去年生产4.5万吨,计划到2010年扩产至10万吨以上。从需求角度讲,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计划在2010年达到7037兆瓦,这是针对国内前15家单位算的,全算上的话估计要8000兆瓦以上。1兆瓦要10~12吨多晶硅,这样至少要8万吨多晶硅,可是去年才生产了1180.6吨,今年估计产量会达到4000吨,这离两年后的8万吨还远着呢。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只是太阳能电池的需求,还不包括半导体行业的需求。

有关专家认为,太阳能电池还要保持高速发展速度。联合国能源机构说,再生能源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将以20%~30%的速度发展50年,原因是传统能源的枯竭。

我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产业化,到20世纪70年代,生产厂家曾经发展到20多家。但由于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因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多晶硅生产条件的仅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所)、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徐州中能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家企业。

多晶硅蕴藏商机

最近几年,我国太阳能建设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总量已经达到1088兆瓦,安装的组件超过1717兆瓦,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超过日本、欧洲和美国。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超过90%的产品都出口,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很小,大部分都出口到欧洲的德国、西班牙等地,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和美国;另外,现在随着我国集成电路的增长,硅片生产和太阳能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多晶硅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多晶硅在国内外都潜藏着巨大的市场。

而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政策,对于发展多晶硅产业无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从经济效益上说,国内太阳能板多晶硅价格已经从三四年前的每公斤13美元上涨到现在的300~400美元,这是现货价格。有的国内公司和海外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价格大概在100美元左右,比如浙大海纳、有研硅股等,但是有的海外公司已经提出了减半供应,愿意按照最高标准罚款,因为其走现货可以赚取更高利润。现在很多企业每公斤成本不会超过300~500元,但是都卖到了每公斤3000元,每公斤售价超出成本最高达到10倍。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说,投资硅太阳能电池一年就能收回全部能耗。据他分析,生产多晶硅耗能最多的一道工序是“还原”,而它也是生产多晶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国内目前的水平大致是每公斤耗费100~200度电,徐州中能利用引进生产线已经降低到85度,洛阳中硅依靠国内技术攻关已经在180度以下,估计很快可以降到120度,而国外同行可以做到70度以下。

总体来说,生产工业硅每公斤需要30度电,生产多晶硅需要每公斤150~250度电,再拉成单晶硅每公斤消耗60度电,而每公斤单晶硅可以切60~90片,这又要耗电6~8度,再做成太阳能电池要110度电。所有工序加起来,每公斤硅变成太阳能电池要用350~450度电。而每个硅片做成太阳能电池发电2.5瓦,太阳能电池能够用20~30年,假设每年平均日照3000小时,那么每公斤硅片可以发9000~13500度电。按照最高耗能450度计算,其能源再生比达到20到30,也就是用1度电生产出20~30度电。从这个意义来说,硅太阳能电池只要在太阳下照一年,就能把所有能源消耗收回。

那么企业要想进入多晶硅行业应该做哪些准备呢?首先,在产量上要求最起码要在千吨级以上的项目,几百吨的项目成本太高,没有发展前途;其次,对于资本要求也较高,每吨产量需建设投资35~70万元,据一位多晶硅卖方研究员介绍,一个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需要10亿元投资,3000吨至少要25亿元;最后,对于技术人员要求很高,而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奇缺,现在就连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退休工人都被挖光了,组建技术团队不容易。

多晶硅发展面临的风险

多晶硅是一个高投资、高技术、长周期项目。由于多晶硅行业的高门槛,一直以来,行业基本由国外传统大厂所把持。

大厂多晶硅成本远远低于目前国内企业,其成本多在30美元以下,而国内小批量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的成本则高达70~80美元/公斤,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化工联合企业的优势,主要原料企业内部供应,大大降低成本与风险。二是技术优势,传统大厂从事多晶硅生产历史较长,研发实力远非国内可比,目前国际大厂和国内企业的设备指标已经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大厂正集中精力研发流化床等新技术,电耗、用时均有巨大改进。

与此相比,我国企业在资本、技术以及原料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盲目地投入建设势必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第一,数倍于国外厂商的成本在短期巨大的获利空间面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一旦供过于求,则会对后进入的国内企业形成致命压力。另一方面,受多晶硅领域的暴利和巨大市场的引诱,包括天威保变、川投能源、特变电工、岷江水电、乐山电力、南玻A等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目前中国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63560吨。这些项目在未来一旦投产或是达产后,产能增加极有可能会造成产品销售价格的下降。一旦产能过剩,目前的市场反转,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下游的硅片生产厂家和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厂商可得利,但对于多晶硅生产厂家来说,动辄十几亿的投资,其风险就不可估量了。

第二,多晶硅的用量在我国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在德国,他们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我国如果超量发展则有滞销的危险。

第三,生产周期长,限制了国内企业的规模发展。多晶硅项目的生产周期一般为18~24个月。国际大厂有成熟的技术、大规模生产的经验,然而他们的投产建设期是2年,完全达产则需要4~5年,中国企业暂时还没有在短短的2年内达到千吨乃至万吨级的能力。

现在公认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0吨/年,最佳经济规模在2500吨/年,而我国现阶段多晶硅生产企业离此规模仍有较大的距离。2007年中国能够提供多晶硅产品的厂家总共只有4家,除国内3家老牌多晶硅企业――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中硅、四川新光硅业之外,就是江苏徐州中能光伏于2007年9月实现了投产。实际上,2007年这4家投产企业年实际生产量尚不足1000吨,而这1000吨的多晶硅仅仅只够8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需求。

第四,国内没有掌握多晶硅的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目前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德、日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太阳能厂家并没有竞争优势。我国规划那么多的多晶硅项目,如果没有技术支撑,也只能是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据了解,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只卖产品。中国多晶硅项目想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尚不会成为现实。国外的技术封锁虽不能扼杀我国自主开发,但至少将延缓中国硅产业的发展。可见,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仍然受制于多晶硅的供应。

第五,多晶硅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但是,不管是太阳能级硅片还是电路级硅片生产,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多晶硅价格奇高,就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另外,针对多晶硅概念在A股市场上活跃度,有关分析人士也向人们提出了投资多晶硅领域的建议。

广发证券分析师武幼辉认为,新能源板块会否成为大盘近期的一个热点,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不好轻易预测。从短期来看,宜快进快出,但如果作为长线投资,还有待深入挖掘、精挑细选。如搞多晶硅首先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二要看水、电资源能否获得保障,成本很高;三要看人才储备是否充足;四要看市场销路等。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从投资角度分析说,那些能够在2009年前进入生产阶段、能够分享多晶硅暴利的厂商,值得看好;而投产时间比较迟的多晶硅项目,届时面对的是下滑后的多晶硅价格,利润空间将比较有限。前者如南玻A、通威股份(600438.SH),后者如岷江水电(600131.SH)、特变电工(600089.SH)、乐山电力(600644.SH)、鄂尔多斯(600295.SH)等。

上一篇:全球主要房地产市场走势 下一篇:黄金投资进入“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