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行情离我们还有多远

时间:2022-08-14 03:56:13

牛市行情特别是大牛市行情固然让人憧憬,但熊市在某些时候也必定会到来,毕竟牛熊交替是市场的运行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历经去年的暴跌,又迎来今年上半年的股指上涨,牛市行情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 证券市场中

牛熊交替是运行规律

A股市场上,股指几起几落,牛市与熊市交替出现。整体而言,尽管近几年来中国证监会加大了市场化的进程,基础性制度建设与原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实际上,“政策市”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同样巨大。

前几年发轫于股改的大牛市行情,本质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只不过是“引爆点”而已,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在于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上。GDP的高速增长是基础,市场本身的热情与激情将股指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并创出了6124点的历史新高。

从2005年6月6日“千点论”不幸一语成谶,到2007年10月16日的历史高点6124点,仅仅只用了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在股指涨幅超过五倍的背景下,个股行情此起彼伏,股价新高不断涌现,“百元俱乐部”的队伍不断壮大。而且,在市场财富效应的吸引下,场外资金纷纷进场“淘金”,不仅股民开户数急剧增长,就连基民开户人数也爆炸式膨胀。作为机构投资者代表的基金,也在此轮牛市行情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当2005年年底国内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不看好次年的行情时,没想到2006年股指跨越2001年的高点2245点后又创出新高;同样,大涨之后国内多数机构认为2007年应该是调整之年,也正是在这一年,股指却飙升至6000点以上的高峰。市场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测,也是如此地充满魅力。

在遭遇2007年“5・30”印花税调整的“洗礼”之后,此前郁闷太久的机构投资者终于等来了宣泄的机会。以价值投资为幌子,以权重股、蓝筹股作为拉抬的对象,以拉高出货作为最终的目的,于是乎,“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再次重演。除了机构投资者,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此时已难享牛市盛宴,更难以从中分食一杯羹。“5・30”之后的牛市,只是机构投资者的牛市,中小投资者基本上被边缘化了。

股指处于5000点之上时,市场已无处可寻真正的“价值洼地”,但是,机构投资者仍然还在“拼命骑马”。事实上,正是机构投资者不断吹大泡沫,才导致市场风险累积放大。两市平均市盈率一度超过70余倍的事实,也印证了市场的疯狂。但疯狂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顾A股市场的历史,哪一次在泡沫极度膨胀之后不是熊市的“光临”?哪一次股指暴涨之后,不是以付出相当的代价作为最后的挽歌?网络股泡沫破灭后是如此,股改后超级牛市行情同样如此。客观上,2008年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暴发与蔓延,以此前短期内超过五倍的涨幅,股市同样存在暴跌的可能。况且,去年大小非的解禁以及大肆抛售等诸多因素均对股指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而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加大了股市暴跌的“力度”与“深度”而已。

■ 危机阴霾下

股市仍有太多不确定性

美国两房公司被政府接管,其五大投行或破产,或被收购,或实施转型,也宣告了华尔街投行模式的终结。与之伴随的,是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并传导至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从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内亦不例外。

从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看,去年前三季度业绩还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到了第四季度便急转直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救市的举措。国内方面,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央行罕见的连续大幅度的降息,等等,意在减缓金融危机对经济平稳运行所造成的影响。

宏观基本面决定股市的“基本面”,政策面同样决定着股市的“基本面”。高层救经济救股市的措施,同样左右着股指的涨跌。自去年10月28日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探低至1664点之后,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随之而来。

截止今年7月28日,上证指数最高上摸3439点,从去年低点算起涨幅已超过一倍。半年多的时间,能有如此高的涨幅,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高层全力救经济的决心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在此支撑下,投资者纷纷入场做多;另一方面,在股指暴跌73%的情形下人心思涨,市场本身存在着强烈的反弹要求;另外,今年以来央行大幅释放流动性,市场资金充裕,为股指的上行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股指一反弹,市场乐观情绪的苗头又现。与去年年底不看好今年上半年行情恰恰相反,“新一轮牛市已经起航”、“技术指标上,A股半只脚已踏入牛市”、“三十年大牛市”等等言论充斥着投资者的眼球。是耶?非耶?时间将会给出答案。而笔者以为,目前奢谈牛市为时尚早。

首先,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除,其中还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已融入全球经济的国内经济无疑会受到波及。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6月份增长35.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同期,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这些数据虽然令人欣慰,但前6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发电量、GDP增速等重要指标同比都是负增长,而上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9%)继续双双负增长,为经济复苏增添了变数。尽管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显露,但并不意味着其复苏的开始。

其次,暴炒过后的市场上行乏力。自去年探出低点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有色金属板块、创投板块、核高基板块、振兴规划板块、权重蓝筹板块等均经过一炒,即使是披“星”戴“帽”一簇(ST类个股)其涨幅同样巨大。显然,在经过一轮爆炒之后,几乎所有个股的估值已没有多少吸引力了,更何况当前的市场已是“泡沫”横飞(截止7月28日,沪深两市市盈率超过50倍的达700家,超过100倍的个股达422家)。

其三,今年是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去年大小非对于股指的下挫“功不可没”,而随着越来越多大小非的解禁,市场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且,随着股指的不断上涨,大小非套现的冲动将愈加强烈,来自中登公司的数据表明,大小非的减持数量与股指的上涨呈现出正相关,因此,数量宠大的大小非的减持不容忽视。另外,继大小非之后,新老划断后的大小限又将迎来流通时机。

其四,创业板与新股IPO重启的因素。新股IPO已经重启,随着7月26日中国证监会开始受理创业板上市申请,创业板离市场越来越近了。目前虽然股指的强劲走势导致新股上市的压力没有体现出来,但随着中国建筑等越来越多新股的加盟,新股与创业板股票终将会分流市场的部分资金。因此,新股与创业板所产生的累积负面效应均不容置疑。

笔者以为,虽然今年以来股指走势强劲,但也不过是一轮“恢复性上涨”行情而已,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产生实质性好转以前,牛市的基础并不存在。而且,自进入7月份之后,个股行情堪称火爆,“市梦率”股票不在少数,市场也逐渐步入了疯狂的境地,特别是沪市IPO首单四川成渝挂牌日的爆炒,更标志着市场已进入极度疯狂的状态。此时,不再是谈论什么牛市不牛市的问题,而是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了。因此,投资者千万不要被什么“牛市”蒙蔽了双眼。

(作者为独立财经撰稿人)

上一篇:落实《处分规定》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下一篇:学习贯彻新统计法规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