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有效情境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时间:2022-08-14 03:51:06

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有效情境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案例】

在讲解《比的应用》时,我首先确定教学目的:怎样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怎样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当我确定目的后,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我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用不同程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旧知”时提问:某商店根据历年来月饼的销售额,今年购进伍仁月饼与水果月饼的数量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合作探究”时从在教室内喷洒消毒液入手,提问:想配制一壶1604克的消毒水,消毒粉的说明书上写着药粉与水的比是1∶400,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配制呢?“实践应用”时,从创设情境引入:中秋节时猪八戒与孙悟空采葡萄卖,悟空采了7筐,八戒偷懒,只采了2筐就躺在草丛中睡大觉。这些葡萄共买了18两银子。八戒要平均分,行吗?新年时,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采的水果筐数比是5∶4∶6,卖出后一共赚得300两。中秋节和新年相比,数据有了什么变化?现在他们该怎么分这笔钱?

【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64条中提到:“当学生在具体事实与概括之间建立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这就加强了少年的自信心。考虑到少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力求在教材的本身中去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粮’。”“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我们很重视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练习。这样少年就感到上课很有趣,掌握知识的过程就能吸引每一个人,激发起他们作为真理探索者的美好智力情感。”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做起:

第一个环节: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复习比与分数的关系、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这节课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他们的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第二个环节:仿佛是大脑的加油站,它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自信,勇于挑战下一个难题。

第三个环节:前后呼应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情境之中,使他们的大脑更加积极主动地运转起来,由紧张的状态提升到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容易将前后知识衔接起来。一系列的情境设计将新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层层深入,学生忙于推理,在考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内容,学生学习兴致更浓。

在教学中,注重利用有效情境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天仁中心小学)

上一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下一篇:如何搞好家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