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57次谜案》/解读《U57次谜案》

时间:2022-08-14 03:46:48

列车长大罗(孙松饰),带着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警员在北京西开往深圳的U57次列车上正常值勤。在这辆列车的休息车上,怀着不同目的且素不相识的几位旅客不期而遇。年轻小伙文武斌与新婚妻子孔佳跟踪贩卖假药的老马上了这辆火车,因为老马贩卖的假药导致了文武斌父亲的双目失明;做建材生意的张老板因生意欠款遭债主威逼,携带巨款踏上了这辆列车;铁路客运财务公司刘经理因财务问题铤而走险,离京出外躲避也上了这辆车;看上去狡猾刁钻的药贩子老马因事发外出逃避也上了这辆火车;表面看似外出旅游的胖子从上车就开始摆弄自己的新式摄像机,并有意在其他旅客面前显露自己……

本来比较清静的休息车以张老板在列车厕所里被人杀害,顿显得死静紧张和诡秘。张老板被害及随身携带的巨款现金失踪,乘警长大罗和实习警员陈军拨开层层迷雾,在这些旅客离奇的背景身后,终以特有的智慧和分析发现疑点,终将见财起意的犯罪嫌疑人引入圈套,现出其原形。

《U57次谜案》是一部悬念影片。片中讲述了一件发生在火车上的凶杀案,在凶案发生车厢里的六位旅客都带有各自的隐私和不同目的,因此使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列车长大罗通过推理和缜密的分析,使悬念一个一个被揭开,最终抓获了真凶。(李广田)

解读《U57次谜案》

文/赵爽

应该说这是一部进步型的大陆刑侦片。故事发生在U57次列车的一节卧铺车厢内,一个带着大量现金的南方老板莫名其妙地死在厕所里,而门居然还是锁死的。一下子,车厢里的每个人都成了嫌疑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曾和死者接触过。在这个特定而又相对封闭的案发现场,参与案件侦破的警员很少,准确地说只有一个人,就是经验丰富的年轻警长。跟着他的排查,那些原本风平浪静的外貌下掩盖的真实人性纷纷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片中涉及到人员的伤亡,但却没有给人以丝毫的血腥感觉,更多的是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疑犯们的侧面剖析。随着列车的快速行进,情节节奏的处理也显得异常紧张和富有悬念。尤其在拍摄上借用人物的视角(DV),使影像始终处于一种摇晃的状态,非常有现场感。

纪录片的手法

影片伊始,大量地运用了广角和特写镜头,纵深的铁轨,仰视角度的钢架,现场的紧张气氛便营造出来了。接下来出场的是旅客(后成为嫌疑犯)从影片开始便摆弄着数码摄像机,胡乱地拍着。于是观众看到的影片一会儿是稳定的彩色画面,一个又是从DV中看到的晃动感很强的黑白画面,这更加深了其纪实性,也为影片加重了迷幻的成分。而且后期剪辑时也采用了现场录音,出来的效果很逼真。

镜头不断切换,人们也在不经意间表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是导演淡化“电影感”的一种尝试。由于嫌疑人众多,所以拍摄时直接换成了主人公(警长)的视角,这样很多人物的出场都是直接交代,暗合着警长脑海里的缜密思考。一般刑侦影片的表述方式显然已经过于俗套,观众更热衷于看“现场”,看“纪实”,DV拍摄的那部分画面正好迎合了观众的口味。

情节设置

情节设置上,这部片子也值得称道,一条线牵出两张网。一张是由于案件引发的复杂人际关系网;另一张则是面对邪恶疏而不漏的法网。随着南方老板的死亡,接二连三的谜团成了这网上或松或紧的结,考验着警长,也考验着观众。通过警长的思路对案件疑点的梳理,观众看到了一连串的“秘密”,其实这样的秘密一直就藏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借此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罢了。另外在人物身份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编导的心思。他们身上打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加之一些环境因素(西客站、DV、假药……)的衬托,越发显得贴近生活。可能对于某些受害人来说,那段痛苦的记忆还未模糊。面对伤害,有人忍气吞声,可也有人却不甘心假药贩子逍遥法外,不寄希望于重案缠身的警方,而是积极出击,自己寻找,并眼睁睁地看着其伏法。

人物细节

为区别于以往警匪影片,本片没有设置尖啸的警笛,也没有出现持枪荷弹的射手,而是通过一个警长与六个嫌疑犯间的较量,来表现警察日常工作中真实的一面。甚至影片都淡化了警察这个概念,而是通过另外六人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的烘托。案发后,导演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的过程,而是在破案的过程之中,让六名嫌疑犯尽情去表演,而警长则以静制动,仿佛事先早已预料凶手会自己跳出来。小鬼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法眼,警长的形象在平凡中高大了起来。细节方面,比如影片开头,便装的警长居然让同行都认不出来,可见伪装技术之高;影片中部,警长开锁却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小心翼翼地从锁眼里取下物证的线索;甚至在影片结尾,导演居然抛出一个更戏剧效果的情节――勇敢的警长枪林弹雨都不怕,却偏偏怕打针。另外片中被铐在卧铺餐桌边的小偷也很像。

真实呈现

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多种方法,通过服装、言谈举止,甚至人物所处的环境。本片的导演潘峰却是通过每位旅客面对DV镜头的不同反应,来向观众交待人物各自的秉性和身份。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表现手法,以往影片多以客观记录为主,而潘导此次却把摄影机也推到了镜头之前,这使得人物的表现有了更加细微和真实的变化。总之,作为观众,我很认同这种表现方式。

六名嫌疑犯的真实身份都有些联系,相互交织着,被杀的大款,他的保镖曾是警长的监下囚;一对行踪神秘的男女竟然是药贩子贩卖的假药的受害者的亲人;财务处长贪占公款,负案在逃;胖子原是铁路员工,后做小生意。结果上车是七个人,下得车来自由的却仅有三个人――一人被杀害了、一人是凶手、一人贪占公款、一人卖假药……因一宗案子揪出三个罪犯,算来也是观看本剧的意外收获。

意外疏忽

百密一疏,尽管我不愿意说在这部影片中发现的疏忽――因为本片是刑侦电影向推理片迈进过程中一个探索性的产物。从刑侦影片的角度上看,这应该算是一个疏忽,但从推理片角度上看,这应该算是一个失误。至少是拍摄或剪辑上的一个失误。

案发后,镜头前出现了一双脚,爬到了上面的铺位,将一串列车专用的钥匙放在了一个旅行包内。对这个镜头我有两个疑问,第一,从镜头中可以看出,此人穿的并非长裤,而六名嫌疑犯中只有一个穿的不是长裤;第二,钥匙放在谁的包里?这个问题很快就有答案了――当然不会是放在自己的包里,真的搜查起来岂不是不打自招,一定是放在被嫁祸者的包里!看到此,我基本已经可以肯定……就是凶手。看到结局,果然被我猜中了。

镜头一闪而过,一切的遗憾也就在这一瞬间定格。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只希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认真一些。

上一篇:“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 下一篇:借“乡村图景”来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