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第3代玉米粘虫暴发的气象条件分析

时间:2022-08-14 03:39:40

黄骅市第3代玉米粘虫暴发的气象条件分析

摘要 2012年8月上中旬,黄骅市第3代玉米粘虫大面积暴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分析玉米粘虫大面积暴发流行的气象学原因,结果表明:7月下旬连续出现的较强降水天气过程,使东北地区正在向南迁飞的2代玉米粘虫降落黄骅市,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虫源,同时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也为3代玉米粘虫的迅速成长提供了环境,从而造成了2012年第3代玉米粘虫的大暴发。

关键词 玉米粘虫;气象条件;河北黄骅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2-02

2012年8月上中旬,河北省黄骅市各乡镇3代玉米粘虫幼虫相继暴发,虫情总体上呈中等偏重发生,为近10年来所罕见。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3代玉米粘虫发生面积1.98万hm2,其中严重发生地块面积1 466.67 hm2,虫田率为40.6%,涉及9个农业乡镇。从发生区域看,虫情呈南轻北重的态势:南部旧城等乡镇玉米田虫量仅为5头/100株,谷子田玉米双行8~10头/100株,最高15头/100株。而北部部分玉米地块虫量达50~100头/100株,最高300头/100株,这些地块都存在局部幼虫高密度集中危害的现象。另外,据植保部门基点测报还发现:在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地势低洼的地块上发生严重。总之,发生面积大、范围广、虫口密度高是2012年粘虫发生的典型特点。为了解此次3代玉米粘虫灾害暴发流行的原因,对黄骅市2012年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造成这次粘虫大面积流行的气候原因,为预测和指导3代玉米粘虫防治提供帮助。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文章所用2012年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的气象资料来源于河北省黄骅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玉米发育期资料采用黄骅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粘虫发生状况资料来源于黄骅市农业局植保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2012年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与玉米粘虫生态习性及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从气候方面找出影响2012年黄骅市第3代粘虫暴发流行的原因。

2 玉米粘虫生活习性及适宜的气候条件

玉米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等,主要为害麦、稻、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我国从北到南1年可发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1],4—5月为害麦类作物,5—6月先后化蛹羽化为成虫后又迁到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为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此次黄骅地区暴发流行的3代玉米粘虫,是由东北地区的2代玉米粘虫成虫向南迁飞进入造成的。

粘虫生长适宜温度为23~30 ℃,相对湿度为75%以上[2]。产卵适温15~25 ℃,适宜相对湿度为80%左右的高湿环境,气温低于15 ℃或高于25 ℃,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 ℃即不能产卵[3]。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则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发育快,羽化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生长茂密的密植玉米、谷子田及多肥的田块,有利于该虫大发生。

3 2012年的气候状况

3.1 气温及相对湿度

通过分析201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黄骅市旬平均气温(表1)可以发现,7月中旬、下旬旬平均气温与历年平均很接近,相差仅0.3~0.4 ℃;而8月上旬和中旬旬平均气温明显较历年偏低,偏低达-1.5~-1.4 ℃。2012年7月气温正是玉米粘虫成虫产卵最适合的温度,也处在幼虫成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7月中旬、下旬,8月上旬、中旬,黄骅市相对湿度分别为67%、77%,85%、81%,其中8月上旬、中旬的相对湿度正好处于玉米粘虫产卵和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范围内,进一步统计发现,7月31日至8月5日暴发流行的前6 d内,相对湿度平均为90%,连续的低温高湿天气为3代玉米粘虫幼虫的迅速孵化生长提供了条件。

3.2 降水

由表2可以看出,除7月中旬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外,7月下旬、8月上旬和8月中旬都较历年同期严重偏多,分别偏多为80%、214%、66%。7月22日以后,较强降水天气过程十分频繁,此时正值东北地区的2代玉米粘虫成虫向南迁飞,过多的低压降水天气过程,一方面低压沉降气流,迫使迁飞的粘虫在黄骅地区降落,无法继续迁飞(雨水和湿度太大造成粘虫无法起飞)。另一方面,充沛的降水造成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长势茂盛,为粘虫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资源,从而使粘虫继续在当地繁殖危害,使虫源不断积累,为3代粘虫大发生提供了基础。

4 结论与讨论

(1)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黄骅市2012年3代玉米粘虫暴发的最主要原因。7月下旬以后连续的降水过程,一方面使2代粘虫迫降,为黄骅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虫源,另一方面使禾本科作物、杂草生长茂盛,为粘虫产卵、孵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另外,7月下旬以后降水时段相对集中造成湿度大、温度偏低的气候条件,也为3代粘虫的快速暴发式生长提供了条件。

(2)对于此次3代玉米粘虫的暴发流行,除了气候方面的因素之外,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一是3代粘虫多年未大发生,已产生了麻痹思想,忽视了粘虫的重点防治;二是粘虫的1~3龄幼虫具有隐蔽性,不易发现,等发现时已到了4~5龄暴食期;三是高温、高湿的天气加上玉米植株高而密,人工施药困难,存在中毒、中暑的危险,人工防治积极性普遍不高;四是由于前期连续降雨,部分地块有积水,无法施药。这些原因也是造成2012年3代玉米粘虫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5 参考文献

[1] 姬宪明.粘虫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1(6):21.

[2] 闫子勇.肖礼君.玉米粘虫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1):23.

[3] 喻健.玉米粘虫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68-69.

[4] 吴成久,吴丽丽,李海侠.玉米粘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21.

上一篇:水库清浑水界面探测器的研制与应用 下一篇:木耳香菇原料林的更新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