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时间:2022-08-14 01:31:01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8-0041-02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高温季节猪的高发疾病,常以多种发病形式出现,后期伴有并发症。临床上以急性、热性、贫血和皮肤潮红为主要特征,又称红皮病。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猪病的复杂程度加大,其中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和发生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发病。

1 流行病学

免疫功能健全的健康猪其体内附红细胞体与机体之间保持平衡状态,在应激因素存在时常引发该病,如饲养环境差、消化吸收不良、气候恶劣(天气冷热变化较大、持续高温高湿天气)、蚊虫叮咬或感染其他疾病(高热病、链球菌病、肺炎、肠炎)等。应激频繁、饲养管理不当是该病发生与流行的直接诱因。机体健康水平下降时,血液中的附红细胞体会大量繁殖,打破病原与机体的平衡而出现致病作用,导致该病的发生。

该病主要是通过猪只之间互相舔伤口或咬斗、饲养用具和注射针头等的交叉使用以及蚊虫的叮咬、配种输精等传播。多发于雨水充沛、吸血昆虫活跃、气候湿热的夏秋季节以及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冬末初春时节。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2℃左右,畏寒,常拥挤扎堆,全身颤抖,步态不稳,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气喘、咳嗽;仔猪有时发生下痢或继发黄白痢。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体表发红,以耳部、胸腹下部、会以及四肢内侧发红或发绀尤为明显,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红斑。后期可视黏膜发黄、苍白,耳朵边缘因干性坏死而向上卷曲,耳部放血时发现血液稀薄、凝血功能差,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饲养条件差或并发其他疾病等应激因素存在时病情常会加剧,出现死亡或群体发病。耐过的猪只常形成僵猪而成为新的传染源。母猪表现厌食,妊娠后期和产后母猪常出现、外阴水肿,治疗不及时往往发生流产或死胎。母猪病愈或耐过后常出现不或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

3 病理变化

病情严重的病死猪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脏器黄染,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肝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脾脏肿大,质脆;肾脏肿大、苍白或土黄色;腹腔或心包积液,肺瘀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少量如针尖大的出血点,心肌苍白或黄染。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病猪耳静脉采血、涂片,进行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粉红色或紫红色的、呈不规则环形或点状的虫体。显微镜下还可见红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呈菠萝状、锯齿状、星芒状等不规则形状。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任何应激,都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因此,改善饲养管理、消除应激因素、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是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的办法。

(1)改善饲养管理,消除不良应激因素。保证猪群吃饱、吃好、睡足。进入炎热夏季时,持续高温应激易导致该病高发,必须加强管理,搞好防暑降温,力求将热应激对猪群的危害降至最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土霉素、阿散酸等药物进行群体预防,连续用药7d,是预防该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办法。

(2)严防严控,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圈舍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污,确保猪舍环境卫生。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特别要做好驱蚊、灭螨、灭蝇工作,减少感染,这是防止病原传播的重要措施。

5.2 治疗

早期及时治疗一般都可治愈,但要注意继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名目繁多的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砷制剂和磺胺类、土霉素类药物等)。

(1)对重症猪可注射有机砷制剂及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含退热抗敏成分)。按使用说明中规定的剂量首次加倍,1次/d,至症状消失。与首次用药间隔10h,注射中草药抗炎抗病毒药物(如黄芪多糖、鱼腥草、板兰根等),1次/d,5d为1个疗程。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如强力霉素),连用7d,防止继发感染;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2次/d,以改善胃肠功能。

(2)对症治疗。对高热猪及时给予药物降温,肌注柴胡效果较好。对发生毒血症严重的,在足量、有效使用抗生素(头孢类)的基础上,可以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以减轻毒血症反应,同时有一定抗炎、抗休克作用和提高重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程度。对恢复期的猪可增加复合维生素的用量,防止僵猪可适时肌注补血剂(右旋糖酐铁)。

上一篇:猪霉变饲料中毒的诊治 下一篇:规模化猪场口蹄疫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