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联合国”在华流行背后

时间:2022-08-14 01:17:35

“模拟联合国”在华流行背后

“作为英国的代表,我同意德国的提议,联合国应该更加关注难民注册的问题。在注册时,有很多难民因为种种原因不被认可,结果导致他们流离失所,不被顾及。”

“作为乌干达的代表,我同意英国和德国的观点,但是我们国家太穷了,具体实施上,还需要其他发达国家的帮助。”

发言人们在会议主持人的有序引导下,争分夺秒,据理力争。在这场关于难民问题的分会场讨论中,21位国家代表都要表态,并就一系列非常具体的问题进行长达4天的讨论和投票。

如果不是有人还戴着钢丝牙套,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些身着西装、精神抖擞的发言人,不是真正的联合国代表,而是16、17岁的高中生。

3月下旬,“哈佛模联中国会2015”活动在北京J W万豪酒店举行,来自中国(包含港澳台)、印度、巴基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阿联酋、卡塔尔、蒙古、越南、土耳其、肯尼亚、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的近1100名高中生齐聚于此,对联合国部分议题进行模拟辩论。

这次会议,只是大陆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诸多会议中的一次。今年春季期间,不论是在美国各大名校、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海牙法庭,还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抑或海南、宁夏较为偏远的省份,“模拟联合国”的活动都在热闹地开展中。

大陆学生的“联合国”

尽管所有议题都无关联合国的真正决议或是目前涉及的焦点问题,但在辩论现场,学生们表现得认真积极。以“哈佛模联中国会2015”活动为例,为了增强一国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了解,该学生不能代表本国。此次参与的600余位中国籍学生在会场都不能代表中国,而所有代表中国的都是外国学生。

在“联合国安理会”分会场,15个国家的代表发言人围坐,在第一阶段主要就“克什米尔领土争议”和“印巴核武器”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具体辩论中,虽然马来西亚籍学生代表的美国以及美国籍学生代表的俄罗斯事前没有进行交流,但就该问题“势不两立”的火药味十分浓厚;而中国籍学生所代表的英国则在马来西亚籍学生无所适从的时候,积极发言支持其立场。这群学生将各国在联合国的亲疏关系以及立场演绎得惟妙惟肖。

有意思的是,由两位印度籍学生代表的中国,在整个辩论中甚少发言,参与的多是亮牌投票环节――这与其他分会场印度学生踊跃发言的作风形成对比。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印度学生Bhauoct说,早在来北京参加“哈佛模联中国会2015”会议之前,他就开始搜集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资料,就中国在该问题的立场以及其在联合国通常的表现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表态是相对低调的,辩论环节发言也不多。”于是,他们将这样的场景如实再现。

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籍学生在面对流程紧凑的场面时,一般都拿出预先准备的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念完,少有和其他代表的互动;但也有少数英语流利的学生表现不俗,与在场的其他代表进行激烈交锋。

“让中国学生独立地准备材料和思考问题,并开口辩论,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和领导能力。”来自广州某国际学校的外籍老师Catherine Daly说,该学校已经连续3年派遣30-40名学生参与该活动。

“随着模联过去十年在中国高中生群体的迅速普及,中国学生的整体参会水平在逐渐提升,以中国学生赴海外参加国际模联会议为例,在充分与激烈辩论的环境下,对我们学生的语言、学术、思维都是极大的挑战。”此次大会的中方组委会负责人冯宇辰坦言,当哈佛模联中国会这样的高水平活动在中国越来越多,能够更多地帮助中国青年提升英语演讲与辩论、学术调研、批判思维、领导力等软实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在传统课堂中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功利化争议背后

早在1923年、联合国还未成立之时,美国就有一批学生对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活跃在哈佛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校园里,举办了跨学校的、针对国际联盟的仿真活动――模拟国际联盟会议。联合国正式成立后的50年代,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在内的美国名校率先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意在培养精英学生了解国际问题,影响年轻人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促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该活动于90年代走进中国,最早是在北京的国际学校,2005年逐渐发展到其他地区,此后进入流行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大陆举办首个全国性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参会学校为21所,而在2015年,不同程度上开展模联活动的中学已有640所。短短十年,中国参与该活动完成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普及的过程。

据冯宇辰介绍,该活动早期在中国的发展以“精英化群体”为主要特点,大陆地区活动的举办方有中国各大名牌大学,也有专注于模联与领导力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咨询领域的教育机构,还有官方性质的各地方教委,“而每个举办方的相关资源和活动质量都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境下,目前中国教育领域对于该活动的举办方式以及形式、参与标准、活动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出现了会议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正因为缺乏统一的举办形式和标准,加上中国教育市场功利化的发展倾向,该活动“功利化大过学术化”的缺点也曾被大陆媒体所诟病。

对此,冯宇辰认为,“只有经过充分准备、由专业人员组织的活动出现,才能促进模联活动在中国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从此次参加“哈佛模联中国会2015”活动的中方学校名单来看,大部分学校为全国各省市外国语类的中学或国际学校,少数为重点地方名校。多位中国学生坦言,其参加此次活动的“长远”目的,是为了有助于申请国外大学。

“中国主流的教育体系与西方大学的考核标准并不兼容,如果不参加什么高大上的活动,很难写国外大学、尤其是好一点学校的申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说,此前他的师哥师姐,确实有不少人成为这个活动的受益者。

另一位熟悉该行业的知情人士则指出,尽管功利性已经如此鲜明,但在未来一段时间,该活动在中国教育领域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方面是申请海外大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的国际学校也越来越多。模拟联合国的活动,是中国与西方大学乃至文化相链接的一个重要端口。”

上一篇:对等十年签:从中美到中加 下一篇:中国为何调低粮食产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