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

时间:2022-08-14 01:13:15

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

摘要:近年来,科普旅游作为一种非大众旅游方式,正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为研究区域,从赤水丹霞的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世界自然遗产四条评价标准,对赤水提名地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要素进行评价,认为“高原峡谷型丹霞大观园”和“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能体现赤水丹霞科普价值的内涵;并依据独特性、市场导向、游客参与的设计原则,提出在赤水市开发传统观光、深入学习和探险参与等多形式的科普旅游产品模式,从而得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赤水丹霞在开展丹霞科普旅游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赤水丹霞;科普旅游;世界自然遗产;评价标准;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69-02

一、背景

科普旅游是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的高层次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技成分和要素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新的旅游活动产品的旅游形式 [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普旅游作为非大众旅游地一种方式,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科普旅游在带领游客享受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景观深层次成因机理的科学表达。

二、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中国贵州西北部的赤水市境内南部地区,紧邻习水与四川叙永两县,105°47′39″E~106°2′33″E,28°22′11″ N~28°25′19″ N,总面积27 364公顷。2009年1月26日中国丹霞―赤水被世界遗产中心正式确立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提名地。

本区位于贵州遵义西北部,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向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交通环境优越。作为贵州最大的通江港口,“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航运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公路连接黔川渝,陆路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50公里,距成都350公里;赤水紧倚泸州蓝田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水陆空兼备,可达性好。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的古川黔凹陷湖盆南缘,以砂岩型沉积为主,出露侏罗纪―白垩纪以红层为主的地层,是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区内高山峡谷横纵交错,海拔起伏在221米~1 703米间,垂直高差大,地形切割强,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均雨量1 292.3mm,年均温18.1℃,雨热同期,高温高湿,植被茂盛。

三、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

1.赤水丹霞是高原峡谷型丹霞大观园。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提名地,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极为发育。在峡谷区,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基面下降,地貌回春,河流处于强烈的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过程中,这不仅造成发育高大的赤壁丹崖,也造成峡谷区产生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结构的瀑布群[2]。

在经历古湖沉积和抬升剥蚀的过程后,赤水丹霞发育了丹霞崖壁,丹霞崩塌石、丹霞壶穴、丹霞石柱、丹霞蘑菇、丹霞沟谷和丹霞凹槽等多种地貌单体形态。这些单体形态是赤水丹霞地貌演变的杰出例证,具有很高的观光价值和科考价值。

赤水丹霞在特殊的地质地貌背景及水文、气候环境下,发育了350多条急流飞瀑,素有“千瀑之乡”的美誉 [3]。这些瀑布或气势磅礴,声如擂鼓阵阵,或涓涓细流,勾勒丹霞山水的魂魄。如,枫溪河上游的十丈洞瀑布高76.2米,宽80米,雨季时最大流量可达329m3/s,湍流倾泻、堪称“中国丹霞第一瀑”;再如,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佛光岩瀑布,相对高度近400米,直线宽666米(弧长1 000余米)的巨大的马蹄形丹霞赤壁水平展布,中央一柱状瀑布,高200余米,宽40米,似银河落天,十分壮观。崖壁在夕阳照射下红艳绚丽,如同万绿丛中一幕壮美的壁画极具视觉震撼力和感染力。

2.赤水丹霞是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晚三叠纪巴蜀古湖消亡后,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红层经第三纪长期剥蚀夷平,在第四纪该区遭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快速流水切割作用的同时而未受到冰川的作用,从而使得大量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的古物种得以保存。

赤水丹霞拥有完整的孑遗植物类型。研究区内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分布有大量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共7科、12属、13种 [1]。蕨类植物中,裸蕨纲、石松纲、木贼纲和真蕨纲齐全 [4]。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桫椤等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面积13 300公顷,仅在金沙沟一代,高山深谷、河流纵横、水汽充沛,发育了以桫椤为代表的沟谷雨林层片,是蕨类植物生长的乐园。桫椤,作为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大型树蕨,享有“活化石”的盛誉。金沙沟拥有桫椤4万余株,堪称真正的侏罗纪时代的生物避难所。此外,该区还拥有26种特有植物,以山茶科、蕨类科、竹类植物较为典型。

四、产品设计原则

1.独特性。旅游行为是一种求异动机所驱使的行为,而越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越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一个成功的旅游地一旦拥有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就更易开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

享有“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桫椤王国”、“竹子之乡”和“长征遗址”等盛誉的赤水丹霞应将丹霞、飞泉、桫椤和竹海四大元素作为开发具有独特性科普旅游产品的着眼点。作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六地(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提名点,赤水丹霞的地质旅游资源价值应得到重视。正如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学家黄进先生在考察赤水的丹霞地貌后的感言:“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由此赤水丹霞地貌价值的独特性可见一斑。

2.市场导向性。随着自驾游,就近游的兴起,从前述研究区概况来看,赤水丹霞的游客主要来自中国重庆市。根据[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内游客出游多以观光、娱乐为主,在景点选择上偏好自然风光。因此,针对重庆这一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客源地,赤水丹霞的旅游产品设计应该针对市场推出能够集自然美与异域风情于一体的山水结合型观光产品。而作为西南片区丹霞发育面积最大最典型的赤水丹霞,其异域性和独特性毋庸置疑,同时丹山、白瀑、碧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所勾。

3.游客参与性。首先,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符合现代人追求体验旅游的心理。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和游客文化水平的提高开阔了游客的眼界。就以山水风光为主打特色的景区而言,传统的观光游和单一的导游讲解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体验旅游的心理。于是参与性旅游产品呼之欲出。其次,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地心理需求。如今的城市人生活在林立的高楼间,饱受尾气噪声的污染,而在赤水丹霞的丹山、飞瀑间开发诸如攀岩、徒步、戏水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恰好能满足城市人纵情山水的渴望。再次,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另外,钟情山水游的游客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传统的观光游和单一的导游讲解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游客的旅游期望,回归自然,获取知识养分才是旅游的初衷。因此在赤水丹霞开展科普旅游应当更强调导游讲解和标识标牌内容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在畅游山水的同时又获得了地学、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五、科普旅游产品设计

1.传统观光型科普旅游产品。作为中国丹霞地貌高原峡谷型的典型代表,赤水丹霞景观价值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山高谷深、飞瀑流淌的地貌形态本身就极具观赏性。因此,针对大众游客尤其是老年游客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新兴的代步工具和媒体系统可以为传统观光游提供便捷。如赤水国家级风景区王牌景区的十丈洞瀑布,运用电瓶车等新型代步工具既能减轻游客的旅途疲劳,同时又能使游客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山水美景中。再如,可以在景区的游客中心内设置多媒体投影,播放禁止对游客开放的世界遗产核心区的风光片。

2.深入学习型科普旅游产品。赤水丹霞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组织以丹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和科学考察可以使赤水成为丹霞地貌专题研究的一个国际性基地,从而带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赤水丹霞地质地貌和生态过程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就为在赤水丹霞开发深入学习型旅游产品提供了契机。通过对步道沿线标识标牌,展示中心多媒体和讲解员解说词中的科普知识进行丰富完善,可以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旅游沿途观察丹霞绝壁、石柱、飞瀑及生态体系的同时对丹霞地貌有深入的学习。同时加强赤水桫椤博物馆、在建的中国丹霞―赤水展示中心建设,完善解说牌、展品、多媒体、沙盘等硬件设施,发挥其科普旅游的窗口作用。

3.游客参与型科普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式旅游在强调游客自身体验感的同时也使游客自身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使游客的旅游行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非仅仅是旅游景色的看客。例如,可以在景区内部休憩处设计DIY创意陶吧;在瀑布跌潭浅滩处设计摸鱼池;在提名地缓冲区边缘设计攀岩、探险旅游线路等,让游客在身体力行中体会景区科学价值的意境、知识与魅力。

六、结语与讨论

在实施科普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游客的破坏作用,同时还应重视对研究区资源原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限制游客数量,避免景点的超负荷经营。本文是一个初步性的设计研究,希望借此引发景区管理者的重视,推动科普旅游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丹,刘元晨.对沈阳科普旅游开发的思考[J].产业经济,2007,(5):239-40.

[2]杨明德.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增刊,1999,(19):19-28.

[3]陈建庚.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及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增刊,1998,(18):102-108.

[4]陈浒,熊康宁,任晓东,刘寅,汪小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遗产价值[G]//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

会经济,2009:161-166.

[5]刘焱.重庆市民旅游偏好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4):41-43.[责任编辑 安世友]

上一篇:体验背景下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湖南烟草国际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