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置

时间:2022-08-14 12:39:54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堂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疑问,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迅速地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欣悦的心情投入学习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创造出奇迹。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提问:可以买哪两样?还可以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几样?哪些东西是买不到的?这样,学生在思维的高度刺激下,求知欲充分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便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联系生活提问,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睛”;也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如教学《生活中的小数》时:1、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的数据,学生交流(例):爸爸:1米80厘米,也就是1.80米。妈妈:1米62厘米,也就是1.62米;我:1米36厘米,也就是1.36米。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学生交流:25厘米9毫米,也就是25.9厘米;18厘米7毫米,也就是18.7厘米。归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的测量结果并不正好就是整数,需要用小数来表示。通过观察收集的数据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能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深切感受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三、巧设想象问题,培养观察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教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当学生有了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发展数学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已经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现在你们会求梯形的面积吗?你想怎么办?你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吗?”从而,在教师演示、操作,总是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设开放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达尔文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在学习“乘加、乘减”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去逛商场的情境,让学生去买学习用品。有学生说要买3本本子,1支铅笔,本子每本6角,铅笔每支5角。这样可列成加法算式:6+6+6+5,改写成乘加算式:6×3+5后,马上有学生提问:“老师,6+6+6+5可以改为6+6+6+6-1,所以是不是也可以改写为6×4-1?”多么可贵的智慧的火花呀!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立即出了一道题:4+4+4+2,让学生讨论:可以改为哪几种算式?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的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多种想法:(1)4×3+2 (2)4×4-2 (3)2×7

提出问题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因为此时教师的作用是确保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在巡堂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想法,适时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不应急于给出是与非、好与坏的评价,而应给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

上一篇:小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总复习 下一篇:没有忧愁的海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