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着手开展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14 12:30:28

从“实”着手开展教学研究

英国一学者在其所著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一书中明确提到:“它(指教育研究)必须牢牢地把握根植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为此,学校教学研究应从“实”字入手,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分析教材――凸显“研读过程”

当我们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时,相信大家会被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特色所吸引并为之叫好。同时,不难发现,课标教科书(数学课本)中的内容精而少,如实验教材中例题的介绍,只见相应的主题图和几句简单的文字(文字类型有学生的话、卡通形象的话、教师的话、教材的说明性文字等,搭配出现,有时只有小精灵的一句话)。就这点内容能上一节数学课吗?这样的数学课该怎么上?一个个硕大的问号摆在了我们面前,许多教师感到一种不适应、茫然、困惑……凭着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怎么就找不到课的感觉呢?是不是不会教了呢?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我们将如何把握它、熟悉它、领悟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认真进行“研读教材”。

首先,明确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教材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关于数学教材,我们都熟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这样一种看法: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置疑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教学依据。不同的学生学习同样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这些客观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种传统的教材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错误。实施新课改,就要改变这种教材观,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教材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既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过程”不是详细的,“结果”不是事先给出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把教材中简约的“过程”变化为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其次,怎样研读。我们认为研读教材应做到“四要”,即:要对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 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审视教材,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

二、集体备课――凸显“个人钻研”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只是应付了事,指定主讲人,其他教师毫无准备,被动地听主讲人的叙述,不加深刻思索地发表一点看法。这种集体备课,只流于形式,不但收不到实效,而且浪费了时间。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个人钻研”最值得关注。试想,如果没有个人的钻研,他们拿什么去交流,去启发,去争论,去碰撞?如果设立主讲人,其他教师不准备,不钻研,也就没有观点,没有见解和看法,集体备课中只能当“看客”和“听众”,这能算是集体备课吗?如果事先都没有进行钻研准备,只是临时讨论,那效果之差更是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创设了凸显个人钻研作用的集体备课流程:首先,由组长确定集体备课的任务(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理念、教学方法等)及其完成时间,然后每位教师就各个内容认真钻研,充分准备。第二步,集体研讨。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商榷和探讨,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共同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第三步,试点实验。由一位教师根据集体研讨中达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实际执教,其他教师参加听课。第四步,全员诊断。组织所有听课人员对这节试点实验课进行审视和反思。 这种诊断是以挑问题为主,进行自我否定,谈预设方案的实际效果如何,预设的目标完成情况,如何改进和完善,最终得出改进意见,提出修订方案。第五步,实践推广。其他教师按照全员诊断达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教学。最后,教师根据实际(下转17页)(上接6页)教学情况,认真思考,深刻反思,写出教后札记进行自我锻造。

这样的集体备课的显著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个人钻研,强调个人钻研前提下的集体备课,它发起于个人钻研,升华于个人钻研(反思)。集体研讨和全员诊断的过程中,只有协调者和组织者,没有主次角色之分,没有旁观者,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组长主要是进行组织、总结、归纳和强调,充分集中了每个人的智慧,教师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得到了提升。同时,注重课后的反思,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与反思相伴,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丰富其实践智慧。

三、预设教案――凸显“框架勾勒”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预设教案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精心准备后的粗线条勾勒,教师用框架式备课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走向,但同时又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预设看似简单,实际很花费心思。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才能在这种教学框架下预留出许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

1.情境创设――要简洁有效。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情境的创设简洁有效,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若情境过繁,使学生纠缠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对于情境设计要进行精心考虑、必要剪裁、适当提炼,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环节安排――要简单轮廓。数学课堂教学大的环节一般是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梳理新知――布置作业,拓展新知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安排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安排环节时,就要注重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的简单轮廓。因为简单轮廓,课堂就便于调控,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能力锤炼之所在。

3.练习设计――要简朴扎实。简朴扎实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上,不要搞题海战术,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在实处。

首先,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多样性。应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对比题以及游戏题等,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强化所学知识。

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要有一定坡度、有拓展提高训练,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只重视拓展提高训练而忽视基本巩固训练。反之,也不要只进行巩固练习,不进行拓展与提高,这样不能满足优等生需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爱总在“不经意间” 下一篇:发挥校长凝聚作用,营造和谐人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