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巨人Infor公司

时间:2022-08-13 11:46:39

无名巨人Infor公司

一种新的私人收购力量正贪婪地蚕食着ERP的中端市场

逐鹿ERP中端市场

早在2002年5月,三家加州公司就进行了一次在当时被称之为非比寻常的交易。在软件行业老将Jim Schaper的指导下,Golden Gate Capital(金门资产投资公司),Parallax Capital Partners (美国的另一家投资公司)和Symphony Technology(科技公司)买下了Adage产品的生产线――这个生产线是由美国高等教育IT专员系统电脑技术部所拥有的ERP软件。

这次行动促使了Agilisys公司的诞生,后更名为Infor 全球解决方案(Infor Global Solutions),这也是Infor 公司在IT业大胆动作的开端。随后的4年间,大量的用来服务中型企业的ERP工业市场已吸引了大量私人投资基金的兴趣, 这样的收购策略直到今年5月,即当Infor成为全球第三大ERP软件供应商,收购浪潮达到巅峰时才发生变化。

Infor今年收入16亿美元,在规模上能与其竞争的只有甲骨文公司(Oracle)和SAP。在未来除了SSA的BPCS软件,其他更多继承和衍生软件也将加入Infor的行列。

这使得那些目前正在使用上述一种或几种软件的顾客深感忧虑。为什么这样一群有钱之士如此渴望控制ERP的中层地带呢?他们还会继续为每个单独的软件产品进行研发的投资吗?他们会在吞并更多的产品同时又放弃现有的某些软件吗?所有的疑问都有待答复。

作为促成Infor形成的功臣金门资产投资公司对合并做出这样的解释:ERP中间市场的零碎性是不可维持的,对于分别服务小型领域的不同公司来说,正承受着来自甲骨文,SAP,Sage,以及微软由上而下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市场的结果只可能是两种――要么变大, 要么退出市场。

对此,也有人持不同意见。Gartner分析师Nigel Rayner 就认为:“他们收购这些公司只是想在其现有的基础上坐享其成,因为收购行为可以使Infor公司即使花费很少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仍然能够一直占据市场。”

私人基金推波助澜

Golden Gate是众多在这几年来活跃于IT业的私人基金之一。这些基金会在90年代初期一直都很低调。当时其兴趣在于风险投资以及股市上。然而在近几年,他们着眼于那些被市场低估了的公立公司上。

ERP服务提供商逐渐成为特别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因为这种以维护费用为基准的市场收购模式能让其获得大量的资金运转。用此方式,买家可以借用资金偿付全部收购的一部分费用――部分债务,部分净值交易――因而能够满足投资者用有限资金进行最大限度收购的愿望。

另一个原因来自大量的闲置资金,Regent投资银行的Peter Rowell说:“单就欧洲而言就有650亿欧元的游资。由于那些被公认最好的传统投资项目目标――能购买高速发展公司20%-25%股票的项目――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必须着眼于那些已经建立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公司。”除了ERP以外,像金融科技公司SunGard Systems、目录管理软件公司Hummingbird以及声音数据电信咨询公司Azzurri也纷纷落入了私人基金的手中。

被私人资金从股市中抽身,对于公司来说是个福音:私人资金把那些上市公司从讨好金融市场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因为,一旦私有化,当日盈亏将成为公司的长期目标,而这是公立公司做不到的。所以,对于很多小型的ERP提供公司来说,整合也不是件坏事。Regent的Rowell继续指出:“很多公司目前的选择是,要么被收购并入拥有更大产品跨度的组织,或仍然作为因缺少资金而挣扎于市场中的小公司。”

最近新加入世界著名绩效管理与商业智能软件供应商阳溢软件集团(Systems Union)CEO Paul Coleman先生说:“为了具备全球竞争的实力,公司需要具备一定规模和地理上的覆盖率。我们本不想走收购的路,但如果不这样做,公司如何不断满足那些政客,并讨好股东们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接受GGC的并购案可谓一石5鸟。”

那顾客又会如何呢? 他们是否应该担心如果他们的ERP供应商被那些阴谋金融家所收购?“这个大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取决于个体对科技的态度,”Gartner的分析师Rayner这样说,“如果你是科技保守派, 或只是想跟随技术潮流, 那么并购是正面的,他们多半在保持现有生产线的同时,给予相对以前公司来说更多的财政安全。但倘若你是想拥有最新功能和特色的科技创新派,那么可惜,他们不太可能会在研发上花费太多投资。”

如果GGC的实例使得更多的私人基金加入商业应用领域,那未来将会有大量的资金来冲击并购市场。Infor的Jim Schaper先生说,当他在洽谈自己公司并购案时,就发现来自其他私人的基金公司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在这样一个丰富资金和强大竞争压力协同作用、促进并购的大环境下,Rayner认为:“每个人都是目标。”

出处:Information Age2006年6月23日

编译:Angelina

上一篇:特别关注:新丝绸之路 下一篇:奥迪:加速全球市场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