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设计策略

时间:2022-08-13 11:40:04

浅议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设计策略

摘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而正是这一个个“意外”,促成了生成性课堂的发生,才使得科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所以,一个好教师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及时实行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设计。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要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面对教科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预留“弹性区间”策略;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应采用“拨乱反正”的策略;面对自身失误,可采用“将错就‘措’”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有必备的素质,正确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在生成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在建构中和谐发展。

关键词:动态设计;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11-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情感沟通、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客观地造成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个目标的生成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然而,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智力结构各异,从而他们对同一节课的内容以及同一个教师的教学的感受、理解也迥然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序。然而在许多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有些教师将课件设计成程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却弃之不顾,其实,正是这一个个“意外”,才使得科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还要善于驾驭课堂,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细腻的观察,及时发现出现的种种教育资源,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能根据教学的进展及时调整,灵活多变地采取动态设计。

二、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设计的策略

(一)面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要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要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最终作出恰当的反馈。比如,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加以“扩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发展创新思维;学生“节外生枝”而有生成价值的,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案,实现对教师自身的超越;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争辩,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形成共识。

我觉得,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因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曾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那么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抓住这个瞬间,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新课程中,我们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老师必须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但要听预设中的“金玉良言”,更要听得进生成中的“不同见解”,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当学生尽情绽放自己的感受,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时,我们的教学也就“活力四射”了。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在学生的思辨和推理中往往隐藏着智慧的光芒,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学会因势利导,对于有新意、有见地的观点要及时地给以高度的评价,并不失时机地点拨其进一步拓展深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会具有积极的价值。课堂上只有当学生个性飞扬,当“意外”纷呈时,才能谓之鲜活的,生成的,动态的!所以教师要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成为学生的朋友,蹲下身子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慧眼”去面对一次次精彩的“意外”。

总而言之,教学中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舞台。

(二)面对教科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预留“弹性区间”策略

教科书尽管是专家编写的,但在内容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可根据形势变化、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添。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三)面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应采用“拨乱反正”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进程,时而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时而主动向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活”起来了,课堂非预设信息在课堂中不断产生,常出现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甚至“背道而驰”的见解。 我认为,学生受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影响,出现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文中的知识相矛盾是正常的,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学习历程。教师不能简单否决了事,应当宽容学生的心灵感悟与自由表述,而错误的信息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加以导引成为可贵的教学资源。

(四)面对自身失误,可采用“将错就‘措’”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认真设计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估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情况。每个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遇到程度不同的自身失误。这就需要学会和掌握处理自身的失误。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在初中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中表现得更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预设是为了生成。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初中科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进。

那么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自身失误。首先一定要沉着,冷静,稳住情绪,积极思考对策,选择最合理的办法纠正。对有些失误力求在不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如写错的擦掉重写,读错的再把正确的重读一篇。

善于动脑,巧妙处理。教师把授课中的失误当成一面镜子,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把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认识的动力。将“错”就“措”。如果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

三、实施动态设计策略的注意点

(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经被许多老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底现象,为此,应特别注意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坚持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辨证统一

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的做法是错误的。只讲预设,忽视生成也是不行的。而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这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对此,有些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2、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生成现象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

(二)教师要有必备的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处理课堂上的一切随机事件,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要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它来源于教师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它来源于教师长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它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敬业、爱业精神及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运用反设计,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热忱、经验、胆识、修养、能力、技巧,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只有自身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丰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左右逢源,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是每一位创新型教师应达到的教学境界。

总之,在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始终要有一种生成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生成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在生成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在建构中和谐发展。这样才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

上一篇:西部地区医药专科学校绿色化学教育探究 下一篇:关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