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时间:2022-08-13 11:32:33

15例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关键词]川崎病;护理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瘤,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血栓、甚至心肌梗死。KD发病率逐年增高,我院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5例,现将其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川崎病患儿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5岁。6个月2例,1.5岁3例,2岁5例,3岁2例,4岁2例,5岁1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及流行性。除对症支持治疗外,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d)5d,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f・d),分3次口服。

2 病情变化及护理

2.1 体温 15例患儿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人院。发热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患儿体温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达38℃~40℃,入院后测体温4次/d,直到体温正常后改为2 0次/d。由于本病反复高热不退,患儿家属易急噪、焦虑、情绪不稳定,应耐心劝说解释。出现高热时不应自己给患儿服退热药,应向医生报告。我院主张体温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降温、多饮温开水,如体温不降,持续升高达38.5℃以上应采用药物治疗如莫丁舒、普菲特达到降温目的。

2.2 四肢末端变化 患儿在1周内可能出现手指、足趾硬肿、手掌面皮肤发红,部分患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触痛,肢端、肛周、躯干等处脱皮,指甲脱落。应对患儿加强护理,注意局部皮肤黏膜清洁,避免搔抓皮肤,注意防止发生皮肤撕伤。

2.3 皮疹 发病后1~5d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多形性红斑,以猩红热样皮疹最常见,但无水泡及结痂,约1周左右可消退,在此期间应注意与其他传染病性皮疹及药物引起的过敏皮疹现象相鉴别,此时嘱家长给患儿穿柔软的衣物避免患儿用手抓痒,减少刺激。

2.4 口腔及口唇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出血、结痂。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舌突出呈杨梅舌,扁桃体呈轻度或重度肿大。要协助家长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尽量避免食用生、硬类食物,以流食、软食为主。

2.5 淋巴结改变多数患儿都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为主,黄豆至蚕豆粒大小,单侧多发,可有压痛,无波动感,在l周后多可自行消退。

2.6 眼部改变 发病后1~6 d患儿有眼结膜充血或球结膜充血,不伴有分泌物及肿胀,可用甲氯霉素滴眼液滴眼,避免直接强光刺激、疲劳过度。

2.7 冠状动脉改变 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检查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最大内径8mm(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血栓,较重时可出现猝死,必须减少心脏负荷,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 饮食调整

患儿营养不足与机体代谢和消耗增多有密切关。要加强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主张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鸡蛋糕、果汁饮料、豆浆等。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必要时补充营养物质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证有足够营养进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总之,只要仔细观察病情细心护理,不失时机地消除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与家长相互配合,细心解释,减轻其焦躁,不稳定的情绪,才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上一篇:门脉高压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人文关怀在老年病房中的实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