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说方言不宜一棍子打死

时间:2022-08-13 11:30:48

主持人说方言不宜一棍子打死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中,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得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业内人士表示,综艺节目主持人将首先成为被规范对象。

广电总局要求主持人不得使用方言,不得夹杂不必要的外文,此举可谓用心良苦,对于推广普通话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留意到,广电总局从2000年到2013年曾多次发出专项通告,要求地方媒体不得使用方言,比如禁止译制片使用方言,压缩和减少地方方言节目。除广东、上海等少数地方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方言媒体都非常少,并且播出时段、范围都受限制。如今,广电总局再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可以看成是对普通话推广的升级版。

广电总局的“禁方言令”出来后,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倾向于保护方言。让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接二连三地强调“不得开办方言节目”时,遇到的社会阻力也越来越大。一些语言学者也公开支持“开办方言类节目”。支持派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方言是一种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和“扼杀方言会让人们忘记自己的母语”两方面上。

有专家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该说普通话时能讲普通话,想说方言的时候就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相互吸收、相互丰富、共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由此观之,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文化,如果强制主持人统一说普通话,很多幽默的东西、地方性的东西难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必须承认,主持人说普通话是一条基本的底线,但对于说方言也不宜一棍子打死。如果说公民有选择听方言或者听普通话的自由,那么电视节目就有选择使用方言播音还是用普通话主持的自由。一旦禁止公共媒介使用方言,必然导致方言失去生存空间和发展载体。而从维护选择听方言的民众的利益来看,一味地限制主持人说方言,等于无视喜欢方言节目观众的存在,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比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开了一档另类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采用杭州话作为播报语言,连说带比划,收视率居当地电视节目榜首。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综艺类节目――《越策(长沙话,意思为调侃)越开心》,以普通话为基调,中间穿插长沙方言,着力搞笑,颇受观众喜欢。广东电视台下属的“广东卫视”“珠江频道”“体育频道”“公共频道”,除了“广东卫视”里的栏目采用普通话主持外,其余3台均是粤语频道。如果硬要主持人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节目效果想必会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近年来也可谓“异军突起”,如北京电视台的《第7日》、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都市频道的《杭州佬》、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天府食坊》等,主持人说方言在某些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爱。方言对部分受众来说,更具有亲近感,这体现了新闻的接近性价值标准。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发现,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也就是说,主持人在特殊情况下说方言也是允许的。原汁原味的方言是地方的精粹,也是一种珍贵的“非遗”财富,方言是无数游子对故乡情感的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载体。在提倡主持人讲普通话的同时,也应给予方言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条件。

一言概之,要求主持人推广普通话没有错,但不能以“扼杀”方言为代价。方言不仅是某一民族或地域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承载这一地域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符号形式。虽然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对于主持人的相关规定,但我国幅员辽阔,电视节目理应保留一些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更何况,在一个文化多元、群众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语境下,推广普通话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一刀切”。

上一篇: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睡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