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异同

时间:2022-08-13 11:01:13

浅论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异同

节奏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讲,节奏也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其变化的核心基础是事物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的次序选择安排形成了节奏。因此,绘画节奏也就是指在画面中通过造型、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画面构成要素,进行变化、对比和次序选择安排而构成的节奏关系。本文结合历史及图像论述对比了中西传统绘画中在绘画肌理节奏方面的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多表现为笔法粗犷、笔墨痕迹精细不同,而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则更明显地体现出凹凸不平的特殊艺术效果。

一、节奏及绘画节奏的介绍

究竟什么是节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词都有着与“节奏”相连或相近的意思,比如:“韵律”“势”“气韵”等;而在英语的词义中,“节奏”就叫做“rhythm”“melody”等。节奏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宇宙万物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能量的转换、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钟摆的摆动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浪等都存在着节奏变化。

从本质上来讲,节奏也就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其变化的核心基础在于事物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的次序选择安排就形成了节奏。因此,绘画节奏也就是指在画面中通过造型、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画面构成要素,进行变化、对比和次序选择安排而构成的节奏关系。一直以来,人们把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节奏自然存在规律运用到绘画中就构成了绘画的节奏。因此,绘画中的节奏也可以说是人的主观内心世界与客观外物运行相互协调的产物。绘画节奏的产生基础有两个:一是大自然,二是人自身。一幅绘画作品中节奏的真正形成,是由画面中出现的对比、矛盾造成的,而这些对比、矛盾的出现则是由多种造型要素同时或反复的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造成的。

二、中国绘画中肌理节奏的运用

绘画肌理一般指在绘画过程中由使用的绘画表现材料及其对应的绘画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画面中的特殊组织纹理,一般分为笔绘的肌理与非笔绘的肌理两类。绘画肌理与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一样,也能够通过自身的节奏变化而塑造形体,并且它还具有其他造型要素无可比拟的美学特质,所以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目前,我们依据绘画作品的画面分析,总结出绘画肌理的节奏更多地表现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及画面上凸凹不平、薄厚不均的对比两种。

中国传统绘画在画面中运用肌理效果的历史悠久。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画面意境效果,选择摆脱传统毛笔工具的限制,利用其他工具创造新的肌理语言,这是对自身绘画工具要求主动改变的方式。此外,古人也曾尝试洗涤画面,对绘画手段进行改变。不论是对绘画工具还是对绘画手段的改变,都表明,寻找非笔绘营造肌理效果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早已开始,并且其中的画家也已然掌握到了一些非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绘肌理节奏主要表现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效果。豪放的笔道节奏强调力度、气势,如曲铁盘丝般的“铁线描”;细腻的笔道节奏讲究火候、精细入微,如“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痕迹其实就是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形式。在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随处可见画家对于斧劈皴的使用。画家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墨色渲染处的温润浑厚与苍劲的斧劈皴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齐白石作为中国近代的大画家,他的许多大写意花鸟画都采用豪放、苍劲的大笔道背景与小巧精致的小动物形成大反差的节奏对比方法来增添画面的生动性。

中国的传统绘画,对笔绘肌理节奏与非笔绘肌理节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笔绘肌理节奏,多表现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效果。而非笔绘肌理节奏则受中国传统绘画重“写”轻“制”的观念影响,没有得到更多的运用和重视。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对笔绘肌理节奏的运用,其笔墨痕迹就是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方式。

三、西方绘画中对肌理节奏的运用

扬・凡・爱克作为油画技法的发明者、北欧尼德兰绘画的奠基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对笔绘肌理节奏的运用。我们今天熟知的在丹培拉素底子上进行油画颜料罩染的技法就是由凡・爱克创造的。画面上每一层的颜色都透明且稀薄,所以下层的颜色就能够隐约的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微妙的色调变化。凡・爱克的这种薄画法使画面的肌理精致平整,节奏对比也就相对较弱。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几乎都与此相同,画面多呈现出一种精致平整的肌理节奏,有着光亮平整的画面外层。无论是画面的笔法肌理还是颜色层间的厚薄肌理在这一时期都含蓄而微妙。鲁本斯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其风格融合了南北欧油画技法,形成暗部透明薄染、亮部厚涂的折中画法。他在画面的暗部用透明的颜色进行薄染,能使画面的暗部更为稳定,并且能产生更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在画面暗部以外的部分,则采用不透明的颜料进行厚涂来塑造形体,以样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性。画面暗部与亮部厚薄不一的表现方式,就造成了画面肌理节奏的起伏变化。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为了让画面形成独特的厚重画风,采用笔杆、手指等一切手段在画布上涂抹颜料,使画面上厚薄不一的颜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厚重的肌理节奏变化。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莫奈等大师们以灵动跳跃的笔触、生机勃勃的色彩,把大自然中的光影色彩变化都忠实地记录在画布上,以致由此形成的画面肌理节奏变化万千、妙趣横生,给人一种仍旧在生长的未完成感。

纵观西方传统绘画对肌理运用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由于自身具有更多的客观制作性,所以其无论是笔绘肌理节奏还是非笔绘肌理节奏都得到了较好的重视与发展。把西方传统绘画的肌理节奏变化与中国做对比,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西方传统绘画表现出厚薄不同、凹凸不平的效果。

四、中西方魍郴婊中肌理节奏的异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西方传统绘画由于在创作中使用的绘画表现材料以及对应的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二者的绘画肌理节奏也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虽然早在宋代就已开始在画面中运用肌理效果,但受中国传统绘画重“写”轻“制”的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更多地表现为笔绘肌理节奏,并且这些笔绘肌理节奏的变化则表现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不同的笔痕墨迹。而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肌理节奏变化则更受油画材质的影响,在画面中也更能明显地体现出凹凸不平的特殊艺术效果。

(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转矩主动分配系统理论研究与模型试验 下一篇: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