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让每位学生都有尊严

时间:2022-08-13 09:30:07

从“心”出发,让每位学生都有尊严

让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较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生活在校园中无异于给部分学生贴上醒目的“差生”标签。尽管校方解释说,绿领巾是种教育探索,意在激励其上进,可绿领巾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却完全背离校方的设计初衷和良好愿望。试问,顶着“差生”标签走进校园,承受同龄人的指指点点和异样目光,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究竟是会知耻后勇,奋发向上,还是会自卑、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仇视学校?给孩子贴上了“差生”标签,非但达不到激励上进的效果,反而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两个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核心因素。会给学生留下终身不愿回首的童年自卑阴影,很难使学生全面发展。

“绿领巾”违背了校内教育要注意不同场合的基本规律:需要老师单独和学生谈的,不面对第三者;需要小团队内批评教育的,不扩展到大团队:需要校内公开的,不延伸到校外。而“绿领巾”这一差生的标签从班级到校园,从校内到校外,不恰当地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侵权。

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但是在某些老师眼里,它属于品行不良的行为,而不关注调皮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国外,调皮被老师家长视为活泼、开朗和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品质。

一个不被尊重的人,只被要求学习好的人,他对学习的感觉只能是痛苦和压力,哪来的动力和热情?又怎么可能学习好?维护学生尊严,遵循教育规律,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法。“优秀教师应该给弱势的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外”。我们要尽力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亲手去浇熄他们的学习热情。

改变教育方式,努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带着自信而不是自卑去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如果老师们能够转换思维以更加多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不是单单以成绩的高低作为标准,他们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差生”身上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然而,我们身边有太多教师因守着成绩至上的观点,所以也有太多太多的孩子,他们的闪光点由于得不到承认与表扬,而逐渐被熄灭。想想看三岁还不会说话的爱因斯坦会不会因为幼年的迟钝而在中国戴上“绿领巾”,而失去成为世纪伟人“爱因斯坦”的机会,最终成为碌碌无为之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就会失去多少位“爱因斯坦”!

如果一个人从小学的时候就被“绿领巾”之类的标志划分了等级,为了做一个被学校和社会承认的“好学生”和“好人”,就必须遏制住自己任何一点出格的想法,循规蹈矩地完成学校和社会设定的“标准动作”,即使再有天分,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消磨掉。这样的教育只能制造为社会服务的“套中人”,难以产生改变世界的“乔布斯”。我们想要拥有自己的“乔布斯”,就要先把学校里和社会上所有的“绿领巾”都摘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教师韵赞赏对优秀学生就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因为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易为人所发现,但他们的优点长处却易被人忽视。而正是这种习惯的偏见,使差生的长处和优点,慢慢消失殆尽。许多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在公开场合表扬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位开门人,不断从孩子身上挖掘闪光点,替孩子打开一扇扇门,并鼓励他们,你有那么多优点,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扇门执著地走下去,成功一定不会遥远。

教育是爱的产物,责任的纽带。我们要潜下心来办学,静下心来育人,用真正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为标尺,从文化育人,育文化人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才能避免类似“绿领巾”的发生,真正使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快乐成长,培养出我们的“乔布斯”,培养出更多自主创造型人才。

上一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关于优生不优现象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