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为界 第1期

时间:2022-08-13 08:24:05

如果你有一位情投意合的男友,在结婚前进行基因检测,却发现他今后注定是个秃子,患上前列腺癌的概率是90%,得肺癌的概率是78%,你还会继续憧憬与他生儿育女的生活吗?

如果你自己经营一家公司,在招募职员时给应聘者做基因评估,其中一位应聘者的控制自私/冷漠行为的基因水平很高,也就是说他可能比一般人更自私,更不适合团队工作,你还会考虑雇用他吗?

这些情形未必是遥遥无期的科学幻想,事实上,正在悄然发生。

基因,早已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给我一个基因的名字,我就能告诉你它位于哪条染色体上,我还能在老鼠体内把这个基因消除。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也不再神秘,不仅为各种遗传疾病找到了致病基因,而且控制非疾病生理特征的基因(比如毛发颜色、身材高矮胖瘦等)也正在被揭晓,甚至与精神类疾病、社会行为相关的基因也正浮出水面。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基因检测不再是什么耗资巨大、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目前也有了商业化的基因检测流程,甚至已有一些商品化的癌症风险测试的基因芯片。

当基因成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新标准,并将每个人贴上“优”与“劣”的标签时,这会不会带来新的歧视与不平等?

在科幻电影《Gattaca》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以基因划分阶级的未来世界。主人公Vincent一出生就被基因评估报告宣判了命运: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近视、心血管疾病、早衰、只能活32岁。幼儿园和学校都拒收Vincent,因为保险公司不给他提供医疗保险;大公司拒绝雇用和培训他从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Vincent和其他一些同样有基因缺陷的人只能去做清洁工。他自述道:我被归属于一个不再以社会地位和种族来划分的新下层阶级。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7年,但其中描述的“基因歧视”却不再是科学幻想――200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反“基因歧视”法案。这部法案并非是国会议员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基因歧视”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2003年,一篇发表于《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的来自美国人权组织的调查报告列举了几个典型案例。例如,一个小男孩儿因为有学习障碍,医生安排其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男孩儿有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保险公司收到医生的报告后,很快终止了男孩儿的医疗保险。还有一位家族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虽然基因检测有助于其早预防早治疗,但她担心一旦结果证明她携带突变基因,保险公司会取消她的医疗保险,因而始终拒绝做基因检测。

电影中Vincent的父母为了再生育一个基因优秀的孩子,求助于基因工程技术。

科学家对Vincent的父母侃侃而谈,为他们挑选了4个体外受精而来的健康胚胎,制定了褐色眼睛、黑头发、白皮肤的特性,剔除了遗传疾病、癌症、秃顶、近视、酗酒、吸毒、暴力倾向、肥胖等不良基因。Vincent的父母表现出有点儿不适应,他们希望给孩子保留一些自然的属性。然而科学家自信地说:相信我,我们已有太多的不完美,没必要遗传给孩子,成为孩子的负担;自然受孕上千次也难以形成如此完美的基因组合。

在一个以基因划分阶级的未来世界中,做父母的恐怕也不得不选择基因工程技术来制造完美孩子,就好比现在的很多父母不遗余力地在教育上为孩子投资一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免孩子今后入学受歧视、找工作受歧视、甚至恋爱也受歧视,被归属于一个“基因下层阶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梵高(癫痫、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纳什(精神分裂症)、霍金(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些天才人物,他们都出生在这些技术出现之前。

(乔真摘自《新智慧》)

上一篇:中奖号能不能算出来 下一篇:越狱者的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