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信仰总关情

时间:2022-08-13 07:50:40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经过漫长岁月传承积淀,逐步形成了庇护民众p追根溯源p崇拜先贤p倡导忠孝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和特殊意义。毫无疑义,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一衣带水,如唇齿相依,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闽台文化同属一个文化区,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相似的民间信仰和相同的节日文化。闽台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预示了闽台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台湾文化根在大陆。

蛇图腾的崇拜

福建和台湾地区有共同的蛇图腾,人们把“蛇”尊为保护神顶礼膜拜,认为“蛇”是“龙”的原形,甚至有与蛇交颈而眠的习惯。

远古时代,福建的图腾为蛇。福建简称“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东南越蛇种”,意思是:“闽”族是东南百越族的一支,是以蛇为图腾或以蛇为崇拜对象的民族。闽人的蛇崇拜仪式保存得非常完整。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祭蛇活动。在当地的“蛇王庙”里,每年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游蛇节。游蛇时,不论大人小孩都手抓一条或几条蛇,用湿毛巾缠着蛇颈,有的拿在手中玩耍,有的斜搭在肩上,有的缠绕在颈勃或腰间。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也流传着古老的崇蛇习俗。当地人把蛇当作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人不怕蛇,蛇不怕人,人蛇共处,习以为常。

后来,这种蛇图腾随着闽人迁台传到台湾。现在台湾的排湾族和鲁凯族有蛇图腾的遗迹。相传排湾族的祖先来自天上的星星,当其降落到地球上时,由百步蛇守护着,尔后孵化出一男一女,即为排湾族的祖先。因此百步蛇是排湾族的守护神,受到族人的崇拜。又相传鲁凯族的祖先是百步蛇留下的次子,后创建阿礼社头目家,所以蛇图腾成为对祖先的崇敬。现在排湾族和鲁凯族的服饰都很讲究的,不管什么服装,两族少女的围裙上的百步蛇花纹是少不了的。总之,闽台人民对蛇的虔诚和崇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台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

相同的

有人说,台湾史就是一部闽台关系史。一句话道出了闽台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被誉为中国活动博物馆的台湾岛,现有寺庙8000余座,可谓“三步有庙,五步一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祗,大多数来自大陆,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临水夫人等都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海神妈祖。

妈祖(960~987年),又称天妃、天上圣母、天后等,原名林默娘,莆田湄洲屿人,生前能“预知人祸福”,熟悉水性,经常救助海难渔民,死后被当地人奉为神灵,建庙祭祀。最初的信仰只限于湄洲岛,慢慢地影响不断扩大,宋代在福建就建有10余座妈祖庙。元代,妈祖成为漕运的保护神。明代,妈祖还常常为朝廷使节等航海者护航。在福建居民迁徙台湾的过程中,妈祖成了人们虔诚祈祷的神明,许多人奉祀着妈祖神像前行。平安抵达台湾的移民,对妈祖的一路保佑更是感激不尽,纷纷建祠奉祀妈祖。于是,“海神妈祖”的信仰,随移台先民的足迹,从祖籍横渡海峡,并在台湾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妈祖伴随着先民披荆斩棘,经历沧海桑田,因此她也被移奉神殿,并得到发扬光大。

历史上,闽台妈祖信仰的交流从未中断过。即使在日本殖民时期,到福建祖庙进香也是台湾众多妈祖信徒心目中最大的愿望。一些信徒不顾日本殖民者的禁令,组织香团取道中国香港地区或日本,到湄洲祖庙进香。比如在1922年台湾人施福联就带领彰化县鹿港天后宫进香团到湄洲谒祖,打出“祭妈祖,怀故土”的口号,天后宫至今依然保存着当时拍摄的“圣地湄洲祖庙圣迹相片”。上世纪80年代,台湾妈祖进香团冲破台湾当局的阻力赴湄洲妈祖祖庙进香。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224名信徒搭船前往湄洲,迎回了妈祖庙的“38尊小型妈祖像和两尊大型神像”。进香团返台时,前来迎接的信徒成千上万,人手一香,敬拜队伍达3公里长。这种场景,足见闽台妈祖信仰的融合程度。

今天的台湾,主祀妈祖的宫庙已达500多座,而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台湾各地都会组成进香团回到福建的湄洲妈祖庙“谒祖”。除此之外,闽台两地还有很多信仰也是类似的。比如临水夫人、保生大帝,是两岸人民心目中可以帮人驱邪、治病和消灾的神灵;再如“广泽尊王”“开漳圣王”,是福建历史上出现的杰出领袖,后来受到百姓的崇拜,至今台湾省是拥有最多广泽尊王庙的省份。又如关公、三忠公(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是建功立业、崇善惩恶、保民济世的神明,拥有众多的信徒。

《今日台湾风俗》一书载道:“台湾是大陆的保留和延续,并带有浓厚的家乡色彩。凡踏上台岛的人都可以从宗教活动仪式中,看到中国历史的影子,尝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滋原味。”总而言之,闽台两地的是相通的。共同的信仰使闽台具有非常相似的文化特征。

共同的节日 相通的亲情

台湾的岁时节庆几乎与福建相同。《台湾通志稿》载:“凡岁时所载,皆漳泉之人流寓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时至今日,台湾民众始终保留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贺岁、元宵闹花灯、“三月三”敬祖、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船等。“三日节”和“清明节”是闽台两地比较重视的两个传统节日。这两个都为祭祀祖先的节日,体现了闽台人民尊重先祖的优良传统。

首先是“三日节”。“三月初三,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人有敬祖的旧俗,叫做“三三节”。“三月三”据说是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郑成功率军屡次击败清军,后又移兵驱逐荷兰,并顺利。然而怀恨在心的清军却乘机入侵厦门、金门,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直到三月初三,幸存者才陆续回岛。由于无法弄清死去亲人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每年“三月三”敬祖的时候,人们用薄饼祭祖宗,一家老小围桌吃薄饼。薄饼,也叫润饼或春饼,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配料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卜、韭菜、蒜白等炒煮而配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吃起来味香可口。关于薄饼的来历,民间传说郑成功后,大力开发台湾,死后其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并继承父业继续抗清。郑经率军多次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最后清军投降,郑军取胜并进入城内,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人们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祭祀祖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各祭其先,前后十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泉俗以清明节插杜鹃花于祭品,漳俗插柳枝于户上,祭先以三月三。)”此节日期限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或十日前十日后之说,即清明节正日近20天。据传,清明节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流行,起始于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期间祭扫祖墓,相沿成俗至今。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纷纷走出户外,到郊野远足踏青,扫祖墓,放风筝,荡秋千。一般情况下,扫墓人必须清理祖先墓埕,拔除墓边杂草,然后焚香点烛,敬糕点,压墓纸,烧金银纸,最后用笔把墓碑上的刻字涂新描红,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纪念。台湾民众祭扫祖墓的活动,是先民从大陆沿袭过去的。因此,有的台胞在海峡那边,面朝大陆,焚香祭祖,思念先祖开台恩德。祖墓在大陆的,也经常回来祭扫。同姓族人,还要聚集于祖庙或祠堂,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畅叙“三百年前是一家”的亲情。

上一篇:血浓于水的两岸亲缘 下一篇:古韵悠悠看下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