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8-13 06:37:06

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发展微型金融能够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但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微型金融市场供求、运作环境和运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很多,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金融问题解决方法,优化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模式。本文就农村地区发分析我国金融运作模式和运行环境中的问题,讨论完善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体系,提出优化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运作机制和环境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

一、微型金融的含义

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微型金融是指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它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模式,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持续的小额金融服务。它坚持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它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无需担保、利率水平市场化、贷款成员自我组织等特点,是完善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金融业深化发展的必要环节。找到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发展的模式刻不容缓,这是深化发展我国微型金融的必经之路,保证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的必要性

(一)因为农村低收入和贫困阶层不能得到中高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为农村人民发展工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

(二)农村地区的政府扶贫项目不到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流失、违约等问题。引进微型金融发展农村经济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解决低收入人民的贷款问题,尽金融服务惠及全国农村地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地区发展微型金融,不仅能很好解决农民借贷发展经济的资金问题,还能扶贫,促进社区发展,促使农村人民有能力建设,可见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三、农村地区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现状及问题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微型金融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创新金融法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借贷难问题。

(一)我国微型金融的运作模式

1、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政策限制多,很难长期持续的发展。

2、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模式,在央行支持农村发展再贷款的前提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全面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吸引了其他商业银行的投入和经营,使农村经济与银行共同发展。

3、专业化机构运作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模式,这种小额贷款的机构因为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合作者,向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发面发展才是理想的出路。

(二)我国微型金融的市场环境

1、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市场需求

(1)微型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需求的主体由城市失业返乡人群、农村常驻居民、小型企业者、农村大学毕业生和个体创业者。同时信贷需求包括储蓄、保险、投资,贷款作为主要的信贷形式。

(2)贫困人口对微型金融的需求量大。中国的小额信贷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农村的满足率很低,服务也不充分。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贫困、低收入和小企业在长期时间内需要得到微型金融的帮助。

(3)由于政策支持,大量城市务工人员返回农村创业,但贷款难制约着农民工回乡创业,阻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微型金融为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活跃农村经济。

2、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市场供给

(1)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据调查,我国很多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或只有一个金融机构网点,这强烈要求农村乡镇发展微型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银行机构大多数是为大客户、大城市、大项目服务的,服务低收入群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占的比率少得可怜。我国必须增加和扩大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减少城差距,实现双赢。

(3)信贷资金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差在不断扩大;加之农民储蓄的传统观念,农村的信贷资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将城乡资金配置的差距越拉越大。。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微型金融引导资金流向,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4)微型金融运作机制不完善。首先,产品业务种类单一。农村微型金融主要是小额信贷领域,其他微型业务很少进行。这单一的金融业务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其次,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微型金融机构,因为不信吸收存款,主要靠社会捐助,其组织管理和经营运作都会受到捐赠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影响,不利于微型金融的持续发展,其独立性和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幅度降低。再者,贷款利率差异较大。而且,客户信用体系不健全。现在微型金融机构对低收入客户的信用情况信息掌握不全,对贷款的运用状况不能很好的进行监督,微型金融的小额信贷业务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

农村微型金融要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经济结构、民族文化等实际情况有秩序的开展,这要求多种模式优势互补,构成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满足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群体的微型金融需求。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

1、鼓励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参与微型金融

由于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对微型金融业务的兴趣不大,一些农村地区合作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出现不稳定的弱化现象。为了保证微型金融的长期发展,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以多种形式参与微型金融,推进微型金融商业化进程。这样商业银行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收入来源,并扩大在微型金融市场中的份额。

2、大力扶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放宽准入政策,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营贷款(不得吸收存款)的子公司参与农村微型金融竞争机制,促使各类资本到农村创业,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

3、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信贷的客户评价办法和贷款管理技术与正规金融机构不同,进入微型金融的动力足,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其在当地的信息优势,为低收入者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从而将大规模的金融资金与社区信用联系起来。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资本金,有限的同业拆借和捐款。资金补足严重缺乏。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要积极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或者金融公司,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微型金融运作模式的机制优化

1、创新贷款机制。在贷款过程中,贷款人的信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担保。可以让当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担保单位,可以为自己信任的农户提供担保,农户可以贷款发展各方面的生产,同时可以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稳定经济收入,实现三赢。

2、灵活的还款机制。为了使有信用的客户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微型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小额、短期和分期还款的方式减轻了客户还款的压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贷款的回收效率。

3、创新风险分担机制。要有健全的资金保险制度,保证小额信贷的运作长期发展。

4、创新融资机制。微型金融不能长期只靠政府和社会捐助获得信贷资金,要通过持续的经营,才能真正达到扶贫减贫的效果。在我国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动员储蓄户能和经营有利的客户加入微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来扩大资金来源,摆脱过度依赖捐赠资金,实现微型金融的资金来源稳定。

(三)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微型金融机构要准确衡量贷款资产质量的指标大小,必须有大量对贷款人资产状况的信息进行监控,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可能过期不还或者风险比较大等的客户,采取有效的措施;微型金融贷款给客户后,要进行贷款用途的监控,其次对社会借贷方式、计息方式、客户结构、贷款拖欠行为等情况设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做出监控信息的分析报告,对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需求、供给和机构运行情况进行预算、计划,评估,保证减低微型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完善信息管理体系,是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四)优化微型金融运作模式环境

加快改善法制环境,保证为微型金融机构的运行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监督;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环境,通过制定全面的监管制度,对微型金融运作实施分类管理,分层监管;政府要抓便职能,为微型金融的发展颁布适宜的财税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微型金融的长期发展;最后要培育农村客户的信用,保证信贷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亮.微型金融运行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9.

[2]武宝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18-17620.

[3]杨苗苗.我国微型金融运作模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4]姚海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66-70.

上一篇:浅谈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推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医院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