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明颗粒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3 03:46:48

【摘 要】目的:观察芪明颗粒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NPDR的 82 例患者164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芪明颗粒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例82只眼。治疗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4.5g,3次/d;对照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总疗程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底出血及渗出、黄斑水肿的变化情况。结果:视力预后中治疗组显效18只眼(21.95 %),有效38只眼(46.34%),不变18只眼( 21.95%),恶化8只眼(9.76 %),总有效率68.29%。对照组显效7只眼(8.54 %),有效 25只眼(30.49%),不变 34只眼(41.46 %),恶化 16只眼(19.51 %),总有效率39.03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2,P

【关键词】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芪明颗粒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88-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患者日趋增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DM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新致盲的重要原因。为深入探讨芪明颗粒对DR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非增生型DR患者82例164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50例100只眼;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5.6岁。糖尿病病程1~85个月,平均21.4个月。所以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1998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制订的DR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肾病;增生型DR;合并青光眼、明显影响眼底检查的白内障、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神经疾病等其他眼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参考文献[1]确立黄斑水肿诊断标准,本组患眼中合并黄斑水肿56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芪明颗粒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例82只眼。其中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26例52只眼;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治疗组、对照组合并黄斑水肿者分别为30、26只眼,两组合并黄斑水肿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78,P>0.05 )。

所有患者均行视力、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检查采用日本拓普康公司生产的眼底血管造影仪进行,OCT检查采用日本拓普康公司生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治疗组、对照组平均视力分别为0.43±0.17、0.45±0.19,眼底检查可见两组患眼均有视网膜出血和渗出,部分患眼可见棉絮斑。FFA检查可见两组患眼均有微血管瘤点状强荧光、斑点状出血遮挡背景荧光和(或)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合并黄斑水肿者FFA检查造影晚期相黄斑区视网膜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厚。

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给予饮食、运动指导的同时进行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浙江万马药业,国药准字:z20090036)4.5g,3次/d;对照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200mg,3次/d。总疗程6个月。所有患者每一个月至少随访1次,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与方法进行检查,以治疗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出血、渗出及黄斑水肿的变化情况。以视力提高≥4行视为显效,视力≥2行视为有效,增减≤1行视为不变,降低>2行为恶化。治疗前视力不及0.1者,每增减0.02为提高或降低。视力预后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眼底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瘤数由(+++)减少到(++)、由(++)减少到(+)、由(+)到消失;眼底出血量由(+++)减少到(+),由(++)到消失;渗出及棉絮斑由(+++)减少到(++)、由(++)减少到(+)、由(+)到消失。上述2项及以上达到要求为显效,1项达到要求为有效,无1项达到要求为不变,微血管瘤、出血、渗出及棉絮斑增加为恶化。其中,(+)表示较少、易数;(++)表示较多、不易数;(+++)微血管瘤很多、不可数,出血、渗出量多、融合成片。眼底改变预后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肾功能及血液系统损害。治疗组82只眼中,视力预后显效18只眼,占21.95 %;有效38只眼,占 46.34%;不变18只眼,占 21.95%;恶化8只眼,占9.76 %。总有效率68.29%。对照组82只眼中,视力预后显效7只眼,占8.54 %;有效 25只眼,占 30.49%;不变 34只眼,占41.46 %;恶化 16只眼,占19.51 %。总有效率39.03 %。两组视力预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2,P

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对照组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及棉絮斑变化。治疗组82只眼中,眼底改变预后显效 22只眼,占 26.83%;有效 36只眼,占43.90%;不变19只眼,占 23.17%;恶化5只眼,占6.10 %。总有效率70.73%。对照组82只眼中,眼底改变预后显效8只眼,占9.76 %;有效 29只眼,占35.37 %;不变32只眼,占39.02 %;恶化 13只眼,占15.85 %。总有效率45.13%。两组眼底改变预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3,P

3 讨论

糖尿病(DM)是临床多发病,其并发症之一的DR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视力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率随DM患病率逐年增长,成为目前四大致盲眼病之一,我国DM患者致盲率较非DM患者高25倍之多。非增生型DR的临床所见来源于进行性毛细血管细胞损伤,血-视网膜屏障完整性被破坏。微血管瘤、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渗出和视网膜出血等临床体征都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管病变恶化有关。黄斑水肿为累及或威胁到黄斑区域的视网膜水肿,正常黄斑结构的破坏会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2]。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DR的发生发展,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手术在增生前期、增生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访观察发现激光治疗后患者视力可能出现减退,可造成视野缺损等并发症,对导致DR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病因无治疗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之“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其发病过程中,常因阴虚津伤加重燥热,而燥热更加耗气伤阴。由于DR非增生型多发生在DM的早、中期,其全身证多属气阴两虚,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为肝肾亏损、目窍失养,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因虚致瘀而目络阻滞,本病的症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芪明颗粒选用黄芪、枸杞、葛根、茺蔚子等组成中药复方制剂,主治气阴亏虚、肝肾不足、血行瘀滞,出现视瞻昏渺,眼前黑影漂移,甚至暴盲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芪明颗粒中益气生津、滋养肝肾的多味中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生长、抗衰老、改善微循环、降糖、降脂的作用。

芪明颗粒局部结合整体,标本同治。在上述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眼局部微循环障碍的一系列病变,用活血化瘀、通络明目药物治其标,故能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状态。芪明颗粒治疗非增生型DR可有效促进出血、渗出吸收,稳定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3]。我们希望通过抑制早期病变来抑制晚期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但是,在视网膜病变中仍然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其确切疗效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M].眼底病.1998,1:42.

[2] 张美霞,杨兰芬,罗成仁,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9:83-86.

[3] 段俊国,廖品正,吴烈,等.中药复方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5.

作者简介:

杜敏(1970-)女,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眼科眼底病的诊断及治疗。

上一篇:使用不同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手术室实习护士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