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家乘与“钱塘宿松”

时间:2022-08-13 02:58:22

一、小山公修《家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岁末,内阁学士邹一桂疏请致仕,是年七十三岁。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江苏无锡人(按,雍正四年无锡析置金匮,其籍在金匮)。雍正五年(17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他还是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著有《小山画谱》。邹一桂与乾隆帝关系非同一般,所进图画多邀高宗御题。尝作百花卷,各题一诗进呈,高宗亦和诗百绝。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邹忠倚、父亲邹卿森及伯父邹显吉皆为诗画名家;夫人恽兰溪,出身武进恽氏家族,画学恽南田。邹一桂所作花鸟初受家传,又承恽南田画体影响,兼收明代院体画风之长,怡淡冲夷,自然合度。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评邹一桂“恽南田后仅见也”,蒋宝龄《墨林今话》赞其“以清艳之笔,竞美艺林”。

翌年暮春时节,邹一桂买舟南归。到了秋天,他开始着手一项大工程―主持修纂邹氏家乘。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清代承平时,诸姓之谱,恒聘学者为之修订,学者亦喜自订其家之谱。”其内在驱动力,正如李泽厚所分析: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

血缘伦理在耄耋老翁邹一桂心中成了最大的信仰,他在《邹氏家乘》旧序中写道:

人不可以忘本,本不培而欲枝叶茂盛,不可得也。培本之法,在修德行仁、读书为善,而不乎能文。然文以载道,补片葺遗,可以述祖德而启后人者,是亦敦本之一助也。是以世德之家必有谱,以详世系,而别宗支,祖若宗,嘉言懿行,政绩官阶,灿然可考。俾子孙披览而景行之、而嗣续之,恻然动孝悌之思、奋然动绳武之念,则谱之所培者,正不可少也。

是年九月十五日邹一桂拟就《重修邹氏家乘公启》,以修谱为己责,亲自总理其事。族人鼓舞欢欣、踊跃襄事,奔走稽查、抄写编辑。十一月,小山公与同族公议劝捐祭田,以为春秋享祀及修葺祠墓之费。逾年,小山公家谱本支《龙泾支谱》修成。然而,远族之在乡邑者,亦各叙其宗支,以求合订,于是小山公“不辞琐碎,广为编辑,越三载而通谱告成”。金匮县令韩锡胙为新修邹氏家谱作序,赞曰:

先生两朝耆旧,学问诗文,上契宸衷,为当代词臣冠。今年将大耋,林下优游计,惟是扶杖泉石间,歌咏太平已而。乃风晨月夕,蝇头小字,手自纂录,汲汲于家乘,若惟日不足者然。

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中指出:“好的祖宗的存在,也可以引来作一个很实在的解释。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两种力量,一是遗传,二是教育。……好祖宗就直接成为好子孙所由产生的一个理由,直接成为世家大族所由兴起与所以维持的一种动力。”

乡邦之仁,贤能为先导。小山公修善于乡,敦宗睦族,可谓乡绅于乡土中国一种文化表率。

二、“钱塘宿松”疑案

无锡邹氏族谱始修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由北宋名臣邹浩次子、邹氏六世裔孙邹栩主修。邹栩,字德广,号存诚,累官处州太守;曾参与编辑其父著作《道乡集》。之后,南宋宝v,明代洪武、宣德,清代康熙年间,都有修谱记录。邹一桂看到的旧谱,是康熙甲辰年(1664)所修,“历年久远,残编漫灭,几卜复睹”。幸好六世邹栩、十一世邹应熊、明初九峰公、明宣德陈杞,以及清康熙邹式金等人的谱序还留存。邹一桂还看到范阳老谱、钱塘族谱,见范阳谱上有宋徽宗御题,得悉“诚明公邹实之上,尚有六世,思道公为第一世也。思道公(山东邹县人)唐开元间为杭州刺史,遂家焉,七传而至诚明公”。

但是,对于旧谱所载诚明公邹实的祖居地“钱塘宿松”,邹一桂感到疑惑。他在《重修邹氏家乘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旧谱载诚明公讳实,世居钱塘宿松县。宿松县系舒州,非钱塘之属,语不可解。今据希圣公讳扩之墓志铭,则云屯卫而上,世居钱塘,宿松徙于常州(屯卫谓三世祖讳元庆者,赠左屯卫大将军;宿松谓四世祖讳贾者,任舒州宿松县)。旧谱世表误分句读,乃以世居钱塘宿松六字连系,诚明公之下,并以为居钱塘宿松县,有是理乎?今删去宿松字,直言世居浙江之钱塘,数百年疑案为之一洗。

这里,邹一桂表现出一个学者的求真精神。我们且沿着他的思路,把这桩疑案理一理。邹一桂编谱时,发现旧谱(可能是康熙甲辰谱)写道:始祖诚明公邹实,世居钱塘宿松。邹一桂在钱塘找不到宿松这个地名,倒是发现唐代有一个宿松县,不在杭州,而是在舒州(今安徽安庆市)。

邹一桂认为旧谱弄错了,因为他从邹扩的墓志铭中找到了依据。查核得知,这篇墓志铭来自宋邹浩《道乡集》。台湾商务印书馆版《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三(第1121册)收录《道乡集》四十卷,其提要云:

宋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元丰五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谥忠。事迹具宋史本传。此集乃其子柄、栩所辑。……柄等镂板宋末已毁,明成化间其裔孙邹量始得内阁抄本。万历中钱塘令邹忠允亦浩之裔,乃再刊行之。

明成化刻本《道乡集》,国家图书馆有藏,为目前已知最早的存世本。该本《邹君墓志》文如下:

君讳扩,字希圣,西京作坊使M某之曾孙,东头供奉官、x门祗候赠左屯卫大将军讳某之孙,舒州宿松县尉讳某之子。屯卫而上世家钱塘,宿松徙于常州。

一世实之子邹智,五代任西京作坊使。二世邹智生子元庆,宋真宗时为东头供奉官、x门祗候,景德中以澶州内镇功,真宗嘉之,追赠左屯卫大将军。三世邹元庆生十子,长子贾,宋咸平三年进士,任舒州县尉;次子覃、十子霖皆为进士,余七子无考。其中霖为筠州推官,累官朝奉郎、尚书都官郎,知涪、鼎两州,为晋陵始迁祖。从上文看,屯卫是屯卫大将军的简称,宿松则代指宿松县尉,都是以官职代人名。是说三世屯卫大将军邹元庆之上世家在钱塘,从四世宿松县尉邹贾开始迁居到常州了。邹一桂认为:写成钱塘宿松,是句读错了。搜索《道乡集》全书,出现“钱塘宿松”,仅此一处。而其他如《至明弟墓志铭》《夫人邹氏墓志铭》,言及“上世”“其先”,均作“杭州钱塘人”。其中《夫人邹氏墓志铭》中写道:“其先杭州钱塘人,都官徙常之晋陵。”也是以官职代人名,说明都官郎邹霖是晋陵的始迁祖。邹一桂侄孙邹弈孝(为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曾指出小山公修谱中的一些错误,但对于“宿松”的判定也无异议。自小山公修谱后,无锡、常州一带历代修谱言及始祖及祖居地,只写“浙江之钱塘”或“杭州钱塘”。

然而,钱塘支邹氏自思道公下六世,分为两支。邹一桂在《重修家乘例》中表明,钱塘支一世祖思道公七传而至诚明公,继而提到江西宜黄一支:“h者,为临川太守,家于宜黄,为江西始祖,亦自钱塘分出也。”查《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影印)卷七十一“邹绍峄”条,有“始祖h,唐穆宗长庆二年为临川刺史,因家宜黄”,亦可印证。江西宜黄邹氏亦属钱塘支,奉邹思道为钱塘支的始祖。不过,宜黄一支亦引出“钱塘宿松”的问题。

《中华邹氏族谱》第四卷(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宜黄h公支世系图”五十三世“h”:

字起泓,号绿墅。唐贞元癸酉(793年)三月十五生,乾符戊戌(878年)十月二十二殁,享年八十六。公祖籍杭州钱塘宿松里,唐穆公长庆壬寅(822年)进士,任临川刺史。……时值寇乱归隐,雅慕宜黄山水秀美,筑室于县城西隅桃源洞而居,为宜黄邹氏肇始祖。卒追封安邦侯,葬宜黄岱六都孤川。

不但是“钱塘宿松”,还添加一个“里”字,更像是一个小地名。《辞海》“里”义项一: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义项二:旧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日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可是,查阅《武林坊巷志》和《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市档案馆编),钱塘县乃至杭州并没有一个叫“宿松里”的地方。

据《中华邹氏族谱》之《第四、五卷编后》,《宜黄邹氏家谱》最早由北宋邹仲霖在政和元年(1111)主修、南宋进士邹在淳v丁未(1247)又重修过。从时间上看,宜黄谱比常州谱还早三十七年。该书收录《植公世系h公支系有关谱系选登》,选录最早的谱序是《吉安庐陵东门邹氏一修族谱序》,作序者是明洪武年间进士、主持修纂《永乐大典》的解缙。解缙序中说,“至唐初叶,有讳思道者,为江阴刺史,始家杭州。六世至h,仕为临川刺史,且家宜黄。”(按,“至唐初叶”未确,姑不论)但序中只说“始家杭州”,并未提及“钱塘宿松里”。

《抚临邹氏三修族谱序》有明洪武壬子(1372)浦江宋濂的序,序中说“谱始修于宋季,继修于元末”。据《中华邹氏族谱》第四、五卷主要撰写者邹赤松先生说,“钱塘宿松里”是从老谱中抄来的,哪部老谱已不记得了。我相信邹赤松抄自某部族谱、宗谱,但也许是明以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修纂。就像邹一桂修谱见到的范阳老谱、钱塘族谱那一类通谱,辗转重修、转抄,不知经了多少代多少人之手,错讹难免。所以很难分辨,是宜黄谱“钱塘宿松里”的记载影响了常州、无锡修谱者,还是常州、无锡旧谱中“钱塘宿松”的记载影响了宜黄修谱者。但是,钱塘支始祖思道公至六世h公,世居杭州钱塘,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邹一桂“直言世居浙江之钱塘,数百年疑案为之一洗”,虽然简单了些,却避免了凿空之误。

三、冒出个“南屏山”

《中华邹氏族谱》第六卷(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叙邹实:

字诚明,号若虚。五代时,后唐主引军至邹家口,被召为飞熊将军,遥领钱塘令,后唐亡,居钱塘南屏山宿松里,高养林泉,隐居行义、晦德勿出。

笔者询问主要修谱者邹景良先生,据他说“南屏山说”来自一九四七年邹德大主修的丹阳正学堂《云阳重修邹氏宗谱》,其中有《始祖若虚公传》,全文如下:

讳实,字诚明,号若虚,唐僖宗朝居浙江钱塘。其先邹阳事吴王,子孙遂蔓延于吴。历两晋迄六朝不甚显。祖父以来,保世亢宗,至公乃奋扬光大,克昌厥后。时藩镇连兵,惟浙独完。公知钱塘多嘉水,即南屏山以居,为避世图其后嗣姓昌,炽弈果显著,凡推世业者佥谓谋自公云。

南屏山,西湖名山。《咸淳临安志》《舆地纪胜》及万历《杭州府志》均有记载。据清翟灏、翟瀚辑《湖山便览》,南屏山有宋钱塘隐士徐炳宅,也有宋乾道中书生李茇在长桥竹径遇青衣道人后“飞仙”的故事,确是适宜隐居之地。明释大壑《南屏净慈寺志》中收录明代文学家无锡邹迪光游净慈寺写下的《记略》:“八月甲申,维舟藕花居,入净慈寺。寺当南屏之麓,倚其山如负,璀璨,不在灵隐下。”邹迪光,号愚谷,明万历年间南方文坛领袖,在无锡惠山建邹忠公祠,彰显祖德;如果南屏山是祖居地,愚谷公到此或许会有追怀祖先的文字。查《邹迪光年谱》,万历三十六年八月、三十七年四月、四十年春,愚谷公三次游杭州,留下许多诗文,却未提及南屏山与邹氏先祖有相关性。

细读这篇《始祖若虚公传》,仅百余字,错讹百出。

其一,称诚明公“唐僖宗朝居浙江钱塘”,时间明显不对。查《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卷八十八“邹寿祺”条(按,邹寿祺,祖籍无锡,海宁考生,光绪辛卯科举人),其朱卷档案填写的世系追溯到诚明公邹实―

始祖讳实,世居浙江钱塘,仕唐为曲江令,改知越州。生于唐天复癸亥,享寿九十有三。

唐天复癸亥是公元九三年,即昭宗末年。唐僖宗在位时(873-888),邹实还没有出生。又,光绪二十九年(1903)邹仁溥编《邹氏家乘》卷六“前十五世”关于一世邹实的介绍:

实,字诚明,先世居山东邹县,七世祖讳思道,为唐开元杭州刺史,世居浙江之钱塘。后唐主召为飞熊将军,遥领钱塘令。宋乾德初,官韶州曲江令、越州知州。生唐天复癸亥,卒淳化甲午,寿九十有三。配马氏,雄武军节度使讳悼女,继王氏,子一,墓在浙江由拳山祖茔西。

这一条也说诚明公生于唐天复癸亥。宋乾德初,诚明公为韶州曲江令,后改知越州,推算起来,大概应是六十多岁致仕。

可是,《中华邹氏族谱》(第六卷)称:“(诚明公)至宋乾德初(963),得举又遥领韶州曲江县事,复改知越州,致仕而殁。公当生唐咸通癸巳(873),殁乾德三年乙丑(965),享年九十有三。”按该书这一说法,诚明公九十岁还在任上,几乎退休即殁。九十岁在古代是绝对的高g,怎么可能仍在仕途奔波?倘若如此,何以被称作“高养林泉”之人?两谱比较,便知无锡《邹氏家乘》所述六十岁退休,安享晚年至九十三岁殁,比较接近事实。

其二,“其先邹阳事吴王,子孙遂蔓延于吴”。可谓认错了祖宗。查《辞海》,邹阳,西汉齐(今山东东部)人,初从吴王刘濞,以《上吴王书》,劝濞勿起兵,濞不听,后去为梁孝王客。吴王刘濞据豫章、会稽郡,起兵于广陵(扬州),兵败被杀。既然邹阳早就离开吴王去做梁王门客了,邹氏子孙如何蔓延于吴?此说于理不通。据《邹氏家乘》卷一所录《小山公重修邹氏家乘例》:“近见范阳老谱,邹为宋愍公后。周末,邹衍为燕昭王师,居范阳郡。两汉代有闻人,三国时有讳异者,仕孙吴为黄门侍郎,二十一传至思道公,谱系分明。”仕吴者,乃黄门侍郎邹异也,非文学家邹阳。云阳修谱者可能不知邹异,只知道历史上更有名的邹阳。《中华邹氏族谱》仅邹阳之第三子邹植的后代,就编出第四、第五、第六三大卷,子孙可谓遍布全中国。可见,攀附古代名人也是有些修谱者的习气。

其三,既然唐僖宗朝诚明公就居于浙江钱塘,何须担心藩镇连兵?南屏山本在钱塘,“知钱塘多嘉水”之句岂非多余?从前后文句判断,修谱者并不了解诚明公的履历,不知道始祖为后唐飞熊将军,后唐亡后再回钱塘的史实。

其四,正学堂《云阳重修邹氏宗谱》修于一九四七年,该族始迁较晚,而修谱相距始迁年代亦久,历史信息不免屡经讹变。该族始迁祖邹英四,系常州邹浩十六世孙,于明初迁居丹阳(云阳)城内坊市口,为丹阳邹氏始迁祖。文献学强调初始版本,而常州、无锡的谱始修于南宋绍兴年间,早期世系记载较为详尽。相较于始修于南宋,重修于明、清的家乘,云阳宗谱本的文献价值显然要大打折扣。云阳宗谱修撰者既不了解始祖邹实的履历,也不了解钱塘的历史地理,随手写下南屏山地名,作为祖居地,如此缺乏基本常识的修谱,诚不足信也。

不仅如此,《中华邹氏族谱》又将南屏山与宿松里叠加在一起,变成子虚乌有的“南屏山宿松里”,与祖居地毫不相干,只会误导邹氏后人。《小山公重修邹氏家乘例》十二条,首条即言“然谱不可不修,亦不可漫修。苟以射利为心,必至利所在则冒滥,利所不在则阙疑,修之适以坏之也”,诚然此言。

四、又来个“钱塘宿兴里”

江源主编《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线装书局影印)是一套有影响的家谱大系。第六至六七卷是“邹氏”(全六卷)。第六卷收入一九二七年《范阳邹氏重修族谱》。据《源流纪略》:“溯吾族之源,观泰宁世系,实出唐思道公之苗裔也。思道公于唐开元间官江阴刺史,其先世居范阳,宦游于杭,遂家杭州钱塘宿兴里。越六世h公官豫章临川史,始卜居宜黄。生二子,长曰瓒,次曰璁。璁公迁居泰宁大寮。”看来,泰宁支也来自宜黄。

《范阳邹氏族谱原序》落款为“皇宋淳v丁未(1247)岁六月望日,嗣孙”,序叙邹氏源流,云“宋愍公之裔有正考父者邑于邹,因邑为氏”,又云“魏晋时避五胡之乱初徙汴梁,再徙建康。迨唐中叶有思道公者宦闽宦越,六世至h公为临川刺史,遂卜居宜黄焉”。还收录《大明洪武壬子(1372)浦江宋濂序》《大明永乐十年(1412)进士出身、翰林院修撰同修国史庐陵罗汝序》。乾隆九年(1744)三十七世嗣孙名珍字世杰的《邹氏重修族谱原序》云:“观泰宁之世系,实本邹思道公之苗裔也。思道公于唐玄宗开元间官江阴刺史,先世居范阳,因宦游于杭,遂卜钱塘之宿兴里而居焉。”

《范阳邹氏重修族谱》之《范阳分房世传》,第一世“思道”:

名有宾,其先汴人也。唐中叶官山阴县令,开元间升江阴刺史,有功封幽州范阳响应公,后居杭州钱塘县宿兴里,卒葬余杭之拳山。

这又冒出个“宿兴里”,与“宿松里”是同一个地方吗?据泰宁谱,h公生二子,次子璁迁福建泰宁大寮村。而据宜黄谱,h公生三子。长子瓒,字安甫,唐长庆癸卯(823)生,唐宣宗时辅驾征讨金丹,擢荆南节度使,后平淮南有功,敕封平淮大将军。殁后夫妇俱葬杭州祖宅。三子琪,唐咸通年间由宜黄迁居浙江钱塘。按理,长子、三子都迁回杭州了,他们的后代更应该知道祖居地在何处。而宜黄的存谱只写长子瓒“葬杭州祖宅”,三子琪迁回“浙江钱塘”,已迁往遥远的福建泰宁大寮村的二子璁的后代,反倒记得祖居地在“钱塘宿兴里”?

五、余话

宿松、宿松里、宿兴里,邹氏钱塘支祖居地成为邹氏散居各地后人的集体记忆。族之有谱,犹郡邑之有志,国之有史。如《史记》、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这样的国史、郡邑志杰作,毕竟是少数。家谱更是如此,修谱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岂止以道里计!

家谱是一个家族血亲世系、绵延生存、薪火相传的历史记忆,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凝心聚力的家族力量。从宿松、宿兴这样的名字看,蕴含高养林泉、幽居避世的精神气质。从钱塘支始祖邹思道居杭州,至诚明公邹实,已处于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纷争之际,战乱频仍,朝代更迭频繁。诚明公邹实,曾为后唐飞熊将军,后唐亡于后晋,只能逃归钱塘,隐居山林。邹氏一门归隐传统由来已久,“隐居行义”成为家族的精神符号。荣辱淡如,林泉高致,寄迹山林,两袖清风却依然能自得山水之乐。“少壮进用事功,迟暮退归隐逸”,是历代邹氏先贤的精神传承。

回到小山公修《家乘》。邹一桂强调最多的是“水无源则不远,木无根则不固”,祖先德行与后世子孙兴衰间有因果联系。小山公读到康熙甲辰谱邹式金序,深有感慨:“千里之外,百世之上,闻有嘉言懿行,虽愚者必为之仰止,况嘉言懿行出于吾宗伯叔兄弟者乎。”慎终追远,显亲P名,让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福泽绵延,这是《邹氏家乘》所传递的、让后辈世代守护的价值观。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清明前夕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企业新闻编辑素养和水平 下一篇:长安汽车销量锐减 自主品牌老大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