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合奏

时间:2022-08-13 02:37:11

管弦乐合奏

【授课年级】

初中一年级

【设计思路】

《日出》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于1896年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始的段落,作者用了短短一分三十八秒的时间,就把日出景象刻画的形似逼真,粗细相间的音乐线条展现了强大气势和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段音乐被多部影视作品所采用,也经常被喜爱音响的人们作为试机音乐播放。

在这段音乐中,主题旋律出现了三次,但每一次出现后,紧接的音响都不完全相同,这是合头变尾的作曲手法。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很丰富,从pp到ff,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跌宕起伏。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整个教学中,笔者把主题音乐作为教学主脉,以主题旋律的发展变化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的感知。感受作品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全段音乐。

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喜欢交响诗这一艺术形式,为课后能够独立欣赏大型的管弦乐作品,探究交响作品的奥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日出》,培养学生热爱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化学习方法,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亲近音乐作品。

三、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会视唱音乐主题,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培养学生会学音乐的能力。2、通过欣赏哲理性的音乐作品——《日出》,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幻想派音乐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体会、理解乐曲所表达意境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入探索音乐语言及其音乐表现力,发展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音乐主题旋律,了解主题旋律后的音响变化。

2、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音响等的变化,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探究和交流。

2、多媒体课件、乐谱、投影仪、各种乐器和mp3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开篇点题

师生问好。播放美国电影《2001太空漫游》片段。(课件一)

【设计思路:上课一开始,首先组织教学,播放配乐《日出》主题音乐的影片片断,在音乐中师生问好,开始了愉悦的旅程,进入快乐的课堂教学。通过“一心二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

二、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进教室到现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一个题材,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新,畅所欲言,实现“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三、教师设问引出主题

教师播放《日出》mp3音乐,并出示思考题:1、从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2、你能哼唱出这段作品的主题旋律吗?(课件二)

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结合作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这节课表现的评价依据)

学生发言总结:听到了高亢的小号的声音,也听到了像巨人走路时脚步“咚咚”的声音——鼓,乐队的合奏音响等等,没有同学能听出管风琴这件乐器的音色。

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小号演奏的主题旋律:(课件三)

[设计思路:听辨乐器,训练学生对不同音色的掌握,对整首作品音响感性的认识。找出主题旋律,为下面的作品分析迈出了第一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从而引导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分句欣赏逐一分析

1、学生感知,教师引导

师问:第一句主奏乐器是什么?力度是怎么的?

生答:(力度是弱的。但对于乐器名称学生没能答对,教师引导并出示管风琴图片。)(课件四)

师生共同总结出管风琴演奏旋律:(课件五)

[设计思路:通过音色的判断和旋律的感知,让学生认识管风琴这件古老的西洋键盘乐器。]

教师又问: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情感或画面呢?

[设计思路:问题化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师生互动,掌握主题。

教师指导学生视唱刚才总结的小号演奏的音乐主题旋律,并掌握音乐主题旋律的力度变化。

[设计思路:通过视唱音乐主题旋律,提高学生识读谱

能力,进一步掌握主题旋律的音准、节奏、速度和力度。]

3、课堂实践,展示特技。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乐器,演奏主题旋律和管风琴的旋律。学生开始练习——演奏——表演。

[设计思路:课堂互动,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高全班同学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注意,主题旋律在这首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设计思路:掌握主题旋律后的提问,为下面的主题升华做铺垫。]

4、课堂讨论,展示鼓谱。

师:请同学想想,主题旋律之后,紧接着独奏的是什么乐器?力度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展示定音鼓谱:(课件六)

[设计思路: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打击乐器的音色和力度变化。]

五、再听全曲

升华主题

师:整个乐段的表情和力度有什么变化?主题一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音响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后小结:力度变化很大,从pp开始到ffo dim,和cresc,在作品中层出不穷。

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每次主题后音响都有变化,总结如下:

第一次出现主题后的旋律:(课件七)

第二次出现主题后的旋律:(课件八)

第三次出现主题后的旋律:(课件九)

[设计思路:归纳主题旋律后的三次不同的变化,便于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

六、文字概括延伸内化

进一步欣赏全曲,用文字或绘画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1、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2、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作品。(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上课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设计思路:加强多元联系,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课堂小结感受意境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借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总结课堂很有说服力的: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

[设计思路:教师总结发言,阐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观点。]

八、布置作业

多元视听

搜集并视听不同作者的交响诗作品,感受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思路: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加深对同类作品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上一篇:孔子“仁学”的人权思想对我国法治构建的积极... 下一篇: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异质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