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至少是位蓝领

时间:2022-08-13 02:14:17

网上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段子,说:“一个矮个子青年,住着位于市中心的二层楼,依靠在市场卖面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还不用妻子上班。这不是梦,这事就发生在中国,青年名叫武大郎。”假如宋朝确实有一个武大郎,他可能过上段子所形容的生活吗?

武大郎是一名在城市街巷叫卖炊饼(馒头)的小商贩。当年,大城市的富商,每日单房租的收入就有二三十贯,一年下来近万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武大郎当然不可与这些大富商相提并论,我们要直接看宋朝小商贩的收入情况。

南宋庆元初年,饶州卖猪羊血羹的小商贩,日收入不到200文钱。吴中也有两名小商贩,靠卖活黄鳝为生,每天收入约300文。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个叫乐生的小贩,每天赚够100文,便不再做生意,回家吹笛唱歌。可见一名宋朝小商贩的日收入一般在100文至300文之间。

工匠、佣工的日收入也维持差不多的水平。北宋中叶的“淮西达佣”,每日出卖劳动力所得约100文钱,若多赚了十几、几十文,都尽买酒肉。宋朝官员雇请的搬家的苦力,往往还以路途遥远为由要求加价。崇宁年间,京师校书省雇请人抄书,每日工价约116文。南宋绍兴末年,舒州官营酒务杂工的日工价为250文,酒匠为300文。南宋末在朝廷修历局“誊写历书”的工人,日薪400文。可知宋朝工人的日工价一般也为100文至300文,个别达到400文。

其他职业的社会下层人日收入通常也有100文左右。樵夫每天卖柴所得为100文钱。渔夫卖鱼日收入不足100文。自耕农收入平均每日150文左右。甚至一名乞丐也是“每日求丐得百钱,仅能菜粥度日”。

看来每日100文的收入水平应该是宋代社会底层人日收入的基准线,高于这条基准线,基本上可以解决温饱;低于这条基准线,则有饥寒之虞。南宋时一位知县劝谕百姓的公告也可佐证我们的推断:“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博弈饮酒,以快一时,一有不继,立见饥冻。”

因此,在阳谷县叫卖炊饼的武大郎,只要手脚勤快一点,每日赚100文钱是没有问题的。

每日100文钱的收入在宋朝可以过上什么水准的生活呢?让我们先从维持基本温饱的最低生活成本说起。宋朝政府对贫民的救济标准一般都是每口人“日给钱二十”。一名成年人每日约需要口粮2升米,每年又需要一匹布作为衣料。北宋时,在市场上购买2升米约需16文钱,一匹布则需500文。算下来,每日20文钱恰好可以维持一个人的基本温饱。换言之,一名日收入100文左右的城市下层人,大约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但日子无疑会过得非常艰难。

如果想过上稍有些尊严与体面的生活,除了吃饱穿暖,每日还要一点肉菜吧?南宋宝v年间,建康府“实济局”(福利院)的“盐菜钱”每日每口人约30文钱(剔掉了通胀因素)。按@个标准,一个成年人每日的副食费用大概需要30文。

另外,还需要一间可以栖身的房子吧?要知道,《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可是住着一栋临街二层小楼。不过,看小说所描述,这栋楼房是租赁的,并非武大郎的产业。宋代城市中,租房居住的情况非常普遍,房租有高有低。

在开封府,政府“楼店务”管理的公租房,房价每日也不过15文上下,这个租金水平是城市下层人可以承受的。阳谷县这种小地方的房租肯定要低于京师,即使是临街楼房,租金也不可能高于京城的寻常房屋。

像武大郎这样的两口之家,如果想在宋朝城市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每日成本大致如下:口粮与衣料费用40文;肉菜副食费用60文;房租15文;杂费若干,合计约150文。如果武大郎每日卖馒头能够赚150文,就完全租得起二层小楼,养活老婆。如果每日赚100文,也足以养家糊口,只是日子会过得拮据一点。如果每天赚300文,小日子就可以过得比较舒服了,根据宋代小商贩的收入情况,每天赚100~300文都是有可能的。

这么看来,网络段子并不是传说,而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历史情景。

(摘自《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长江文艺出版社 图/亦晨)

上一篇:希尔顿借钱起家 下一篇:正宗不如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