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英语双语教学质量改进途径探讨

时间:2022-08-13 02:03:58

会计英语双语教学质量改进途径探讨

【摘要】 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响应国家政策,各高校普遍开展双语教学,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提高《会计英语》课程的双语教学质量是当前会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结合理论,联系多年实践经验,提出营造和谐课堂文化、合理设置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等教改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会计英语;双语教学;教改实践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高校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计双语教学是应时所需,培养既精通英语又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会计专业英语普遍被大专院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成为关键。笔者不揣浅陋,结合理论,联系多年会计双语教学实践,从营造和谐课堂文化、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方面入手提出有效教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批评与借鉴。

一、营造和谐课堂文化

所谓双语教学的课堂文化是指发生在双语教学教室(不限于教室)这个空间和一节课的时间情景内的师生交往的精神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科教学目标的直接达成来间接习得语言交流能力,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很有可能产生误解,因此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这就使得双语课堂不仅要以母语为媒介语的学科教学更多地进行语言交流,而且对于语言纠错的艺术成为双语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到学生的经验感受,采取渐进的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教师以身作则,作为一部活教材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教师在课内外都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的环境,让学生彻底感觉到双语教学课堂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较深的人文底蕴,吸收西方文化中对个性和人性的充分关怀,摒弃传统课堂压抑个性、教师专制的一言堂,营造和谐、生活化、人文化、促进双语交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文化。作为课堂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双语教师在具体每一节课的双语教学课堂文化的选择、整合和生成结果方面责任重大,必须进行长期认真细致的反思和投入,构建和谐、人文、健康、活泼的课堂文化。

二、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环节

会计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一般面向高等院校大二或大三学生,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专业知识一般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周运兰、翟华云,2009),进行分阶段、分层、分班教学(梁水源,2006;孙烨等,2008;孙杨,2009;周运兰、翟华云,2009),教材宜采用原版教材(刘晓慈、张福恒,2007;梁水源,2006),当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为原版或国内英文教材或与中文教材相结合等(郁凯元等,2002;朱靖,2009),课堂上板书或PPT通常用英文,讲授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相应调整中英文比例使学生充分理解为宜(刘晓慈、张福恒,2007),一些学者对此都有很好的论述,在此笔者就不再泼墨多言。大部分会计英语教材每章都围绕某一主题的形式编写,笔者结合多年双语教学实践摸索出一系列适合于本院学生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上好开学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每门课的开学第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学生普遍比较畏难的双语课程更是如此。开学第一堂通常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开场白(包括问好,教师自我简介,办公答疑时间,联系方式等);学习该课程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以及怎样学好这门课;教学计划;考核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比如在讲解会计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未来的就业要求、可能的继续深造需要,深化专业知识,扩大国际视角、以及提高英语水平、辅助通过四、六级考试等等各方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浓厚兴趣。另外在全面介绍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考核要求让学生消除陌生感,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怎样去学好这门课程。整个过程先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加以调整中英文比例,其中穿插有趣的小故事以增强吸引力,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好开学第一堂课。

(二)引言――知识迁移法

每一篇课文或每一个主题的引入,都应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基础会计学或中级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感觉到实用性以增强学习兴趣。

(三)学习目标设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会计英语》每章节开始之前,作为老师都应该明确每章节的主题,教学目标,所应该掌握的知识难点和重点。这样让学生能分清主次,集中主要精力攻克需要掌握的难点和重点知识。

(四)课前设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则须思,学贵在疑。”设定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所提问题能设下悬念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探索的愿望。会计英语既涉及专业会计知识,又涉及到英语语言知识。设定问题一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并要因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所提问题应该注意: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重难点,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设问;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本人在多年会计英语双语教学课程中,始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每堂新课讲解之前都会设定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们都颇感兴趣,普遍积极性较高,举手答问非常活跃。这种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能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逐渐摸索出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高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音像并重,图文并茂,立体感强,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在同一时间比传统教学方式传递更多的信息。笔者在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图表简洁的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采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偶尔穿插相关的视频,比如课间休息会播放时下学生喜爱看的《老友记》、《走遍美国》等,使学生放松,同时也锻炼英语口语和听力,增强现实感,从视听方面吸引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习题与讨论

温故而知新,习题与讨论是每次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一个环节,特别是实操性比较强的《会计英语》。比如《会计英语》中涉及到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存货期末计价的问题,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调账,结账的处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者权益报表的编制等等。在习题演练的过程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达到了训练外语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讨论则是在每节教学内容结束之前,分组或自由讨论,通常会结合本节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的话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到“Career”的时候,会列举各种企业组织中学生通常比较感兴趣“Accountant career development”,然后让学生分组或自由讨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反应积极踊跃。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会计英语双语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双赢的。除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提问、听写和讨论等互动教学方法以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笔者经常使用,感觉效果非常不错,值得推广:

(一)环式任务型(cyclic task)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如《会计英语》中完成月末英文结账,四大英文会计报表的编制、模拟外资企业会计人员英语对话场景、开展某个会计专业主题的英文讨论等等),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于此,一个任务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形成一个难度递增的任务链――环式任务。学生是交际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独立性、适应性、创造性、自主性及主动性。而教师则充当助学者、参与者和观察者。每组四到五个学生,然后选代表作总结发言,用英文表述他们的观点或给出完成结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听说交流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避免过度使用全班式授课而导致教师对课堂的垄断,使教师从“支配者”转变为“助学者”,从传统的“一言堂”到“多言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教师一定要把握每次任务完成的时间、难度等因素,以使学生能自始至终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二)角色互换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大多院校研究生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讲述,教师点评。会计英语双语教学作为本科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也即对某些容易简单的章节内容可以安排学生来讲解,由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备课,上台讲课,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教师点评,补充。这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外语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备课讲授过程的艰辛,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对于老师而言可以检查学生对相关章节的掌握情况,以及解答学生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结合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由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分组、自愿进行讲解,有些学生经过仔细备课讲解,自己弄懂了之前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有些学生制作的PPT非常精彩,成为其他同学学习榜样,作为教师也学到不少。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三)Seminar(研讨式)教学法

Seminar该法起源于近代德国,1732年在哥廷根大学设立了语言学习Seminar,19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可以将英、美大学的Seminar教学分为教师领导和学生领导两种类型,其具体实施如下:首先,由主持人教师对本次报告的主题、人员和进程作大约5分钟简介。其次,报告人就教师所指定的论题或自主选择的论题向全班同学宣讲做大约20~30分钟的“Presentation”,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基本观点,并给出主要参考文献。再次,回应人作大约5分钟的提问建议等多种形式的发言式的评论。接着是大约15~20分钟的讨论,即主持人教师引导大家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辩论发言。最后是大约5分钟的总结,由教师对本次Seminar进行评价与总结,说明本课所取得的收获或分析可进一步讨论与研究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布置,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这种方法的运用要选择合适的对象,运用得好可以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习积极性,这种以师生为共同体的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为进步动力的课程交流模式,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3(1).

[2] 杜向军.双语教学的课堂文化思考[J].教育探究,2007(3).

[3] 梁美健,吴慧香.高校会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12).

[4] 卢静.提高会计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9(3).

[5] 朱超.谈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6] 张华.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2005(8).

[7] 朱靖.对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会计之友,2009(2).

[8] 梁水源.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改方向[J].会计之友,2006(9).

[9] 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10] 尹军祖,吴益根.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上一篇:陕西省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