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书宣传的几个原则

时间:2022-08-13 01:24:19

试析图书宣传的几个原则

图书宣传,是现代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图书策划活动必须考虑的内容,是连接图书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因此,图书宣传日益成为出版单位的工作重点,往往专项列支费用,设置专岗,甚至由领导挂帅,统筹各方。

然而,由于对图书宣传工作的规律认识不清,出版单位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后,所取得的宣传效果,却总不尽人意。盖因图书宣传是一项挑战创意的艰难事业。“宣传”的含义,字典上说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很明显,做到前半句较容易,但实现后半句则相当难。出版单位通常使用的宣传手法,例如发书讯、登书评、开新书会、参加书展、搞签售活动等,都属于对读者“说明讲解”之列,如果想让读者“相信并跟着行动”,那就还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借势宣传原则

图书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它是以内容为党和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出版单位应当牢牢把握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甚至预设宣传方案,将自己的相关图书推介到读者面前。图书在传播领域并非强势媒体,其影响力明显逊于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但是,这些强势媒体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集中报道,恰恰为相关图书的销售营造了氛围,提供了机遇。图书宣传就是要利用这种已有的氛围和机遇,实现自己的宣传目标。

借势宣传可以事半功倍。因为图书在内容上,拥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深度延展性,在读者关注热点问题的情况下,出版单位要做的,其实就是告诉读者“我有你想要的产品”。反之,如果想凭一己之力,去营造一个热点,除特例之外,基本上是靡费金钱。

只要略加回顾,就会发现年复一年,有相当多的热点涌现,多到足以结集出书的地步。套用一句名言就是,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热点,缺少的是发现。如何才能发现?要关注时政,关注强势媒体的导向,及时调整本出版单位的图书宣传品种,顺水行舟,借势前行。

第二,持续宣传原则

做过图书宣传的人往往会有这种感觉,书讯发了,书评登了,新书会也开了,但市场反响平平。为什么工作做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没有把握持续宣传原则。打个比方,一本图书的宣传资料,在一百家报纸上同日刊登,和百日之内每天都有一家报纸刊登,哪个宣传效果会更好?不言而喻吧。

在传统制造业,这种宣传手法早已司空见惯。杂志上登的汽车销售广告,很贵,假设是一期一万,厂家通常会预购十二期的版面,十来万。并非仅仅因为多买打折,而是因为十来万能带来销售,而一万的话就只是一期广告。在图书宣传中,只看是否刊载广告不看实际效果的很多。年终统计媒体曝光率,挺高,但那都是虚的。这类问题在很多出版单位屡见不鲜。

第三,“制造”新闻原则

图书宣传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关注,最终导致购买,但是,泛泛地说某书“就是好”还远远不够。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读者要关心的事很多,这就要求出版单位从自己的书中挖掘出可供读者关注的新闻价值来。

一般来说,名人出书,肯定是新闻。比如某位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沉寂多年,突然有著作出版,当然是新闻。问题是非名人作者的著作,如何能有新闻价值。假设这本普通图书的新书会上有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出场,那这位非名人作者也就出名了,这本普通图书顿时也就不普通了。人们会好奇,作者同这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这就是新闻价值的挖掘。

类似的“制造”新闻的手法有很多,从图书的装帧设计、印刷方式、发行数字、作者背景、内容价值、版权纠纷、收藏角度、纪念意义等方面,都能找到不错的新闻点。这些新闻点会吸引强势媒体主动去报道、转载,从而带动图书的销售。

第四,树立口碑原则

许多大社名社,通常有一些拳头品种,这与建国之初的出版社专业分工相联,也同多年来各出版社的经营有关。历经数十载,有些社的品牌强化了,有些社的优势则丧失了。这就要求各出版单位在宣传自己图书的同时,勿忘打造自己的口碑。好的口碑,会在读者面临同品种选择时,左右其购买意向。政治理论出版物,人们会首选人民出版社的版本;《红楼梦》哪个社都能印,但读者一般会买人民文学的本子;《资治通鉴》家家能出,但读者通常会觉得中华书局的更可靠。这就是口碑的力量。口碑是一种行走的活动的广告牌,能发挥奇妙的功能。

出版单位可以借图书为题,经常开展与相关人群的主题活动。很难想象,一个从不介入高校、科研机构的出版单位,能够推出什么像样的学术作品。反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价值的出版机构,自然会有名家名作趋之若鹜,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系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浅论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惊恐小虎队”的策划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