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问答(2009~2015)

时间:2022-08-13 01:08:55

农业知识问答(2009~2015)

(接上期)

三、西北黄土高原区

(一)区域特点

本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主要涉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195个县(场),总耕地面积1.17亿亩。该区域海拔1500~4300m,地形破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年降水量300~650mm,气候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杂粮。

(二)技术需求

本区坡耕地比重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侵蚀模数高达4000~10000t/km2;降雨少且季节集中,干旱是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本区域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以增加土壤含水率和提高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的秸秆还田与少免耕技术;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坡耕地沟垄蓄水保土耕作技术、坡耕地等高耕种技术;以增强农田稳产性能为主要目标的农田覆盖抑蒸抗蚀耕作技术。

(三)主要技术模式

1 坡耕地沟垄蓄水保土耕作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在黄土旱塬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采用沟垄耕作法及沟播模式,提高土壤透水贮水能力,拦蓄坡耕地的地表径流,促进降水就地入渗,减轻农田土壤冲刷和养分流失。其技术要点:沿坡地等高线相间开沟筑垄,采用免耕沟播机贴墒播种;加强苗期水肥管理,控制病虫害;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并进行深松。

2 坡耕地留茬等高耕种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通过等高耕作法(横坡耕作)减轻与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危害,控制坡耕地地表径流,强化土壤水库集蓄功能。其技术要点:采用小型免耕沟播机沿等高线播种,苗期追肥和植保;收获后留茬免耕越冬,留茬高度15cm以上。

3 农田覆盖抑蒸抗蚀耕作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沙石覆盖等形式,主要在作物生长期、休闲期与全程覆盖等不同覆盖时期,促进雨水聚集和就地入渗、增加农田地表覆盖、抑蒸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农田水蚀与风蚀。其技术要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覆盖材料和覆盖数量;免耕施肥播种或浅松播种,保证播种质量;进行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四、西北绿洲农业区

(一)区域特点

本区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的164个县(场),总耕地面积0.57亿亩。本区地势平坦,土壤以灰钙土、灌淤土和盐土为主。海拔700~1100m,气候干燥,年降雨量50~250mm,属中温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但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新疆、河西走廊地区依靠周围有雪山及冰雪融溶的大量雪水资源补给,而宁夏灌区则可引黄灌溉。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糖、瓜果商品生产基地。

(二)技术需求

西北绿洲农业区主要问题是灌溉水消耗量大,地下水资源短缺,并容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趋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区域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以维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秸秆等地表覆盖及免耕、少耕技术应用,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强度,节约灌溉用水,增加植被和土壤覆盖度,控制农田水蚀和荒漠化。

(三)主要技术模式

1 留茬覆盖少免耕技术模式

该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进行覆盖还田,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或旋耕施肥播种,有效减少频繁耕作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控制土壤蒸发,增加土壤蓄水性能,并减轻农田土壤侵蚀。其技术要点:前茬作物收获时,免耕留茬覆盖或秸秆粉碎还田,土壤封冻前灌水,休闲覆盖越冬;次年春季根据地表茬地情况进行免耕播种或带状旋耕播种,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等作业;生育期根据需要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和灌溉。

2 沟垄覆盖免耕种植技术模式

该模式利用作物残茬等覆盖,采用沟垄种植并结合沟灌技术,应用免耕施肥播种,有效减少耕作次数和动土量,在控制土壤蒸发同时减少灌溉水用量,并控制农田土壤侵蚀。其技术要点:冬季灌水,春季采用垄沟免耕播种机或采用垄作免耕播种机在垄上免耕施肥播种,苗期追肥、植保、灌溉,采用沟灌方式进行灌溉。

五、华北长城沿线区

(一)区域特点

本区属风沙半干旱区的农牧交错带,主要包括河北坝上、内蒙中部和山西雁北等地区的66个县,总耕地面积0.64亿亩。每年春季在强劲的西北风侵蚀下,少有植被的旱作农田,土壤起沙扬尘而成为危害华北生态环境的重要沙尘源地。本区地势较高,海拔700~2000m,天然草场和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栗钙土、灰褐土为主;气候冷凉,干旱多风,年均温1~3℃,年均风速4.5~5.0m/s,年降雨量250~450mm。种植制度一年一熟,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

(二)技术需求

华北长城沿线区主要问题是冬春连旱,风沙大,土壤沙化和风蚀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造成农田生产力低而不稳。本区域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减少或降低风蚀、水蚀,抑制起沙扬尘,遏制农田草地严重退化、沙化趋势;覆盖免耕栽培,减少或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

(三)主要技术模式

1 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技术模式

该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进行冬季还田覆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采用免耕施肥播种,减少动土并保障春播时土壤墒情。其技术要点:秋收后留茬秸秆覆盖,播前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机械中耕及人工除草。

2 带状种植与带状留茬覆盖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马铃薯种植区,重点针对马铃薯种植动土多、农田面积大及风蚀沙尘严重问题,通过马铃薯与其它作物条带间隔种植技术与带状留茬覆盖技术减少土壤侵蚀。其技术要点:马铃薯按照常规种植方式,其它作物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在秸秆或根茬覆盖地免耕播种;苗期管理中重点采用人工、机械及化学措施进行草害防控;作物收获后,留高茬免耕越冬,留茬高度20cm以上。

六、黄淮海两茬平作区

(一)区域特点

主要包括淮河以北、燕山山脉以南的华北平原及陕西关中平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等8个省份480个县(场),总耕地面积3.8亿亩。本区气候属温带一暖温带半湿润偏旱区和半湿润区,年降雨量450。700mm,灌溉条件相对较好,农业土壤类型多样,大部分土壤比较肥沃,水、气、光、热条件与农事需求基本同步,可满足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种植制度的要求,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和棉花等,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二)技术需求

本区域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小麦~玉米”两熟制的秸秆利用问题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发生大量秸秆焚烧现象;化肥、灌溉、农药的机械作业投入多,造成生产成本持续加大;用地强度大,农田地力维持困难;灌溉用水多,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本区域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农机农艺技术结合,有效解决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作物出苗及高产稳产问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利用机械化免耕技术,实现省工、省力、省时和节约费用等。

(三)主要技术模式

1 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免耕直播技术模式

该模式将小麦机械化收获粉碎还田技术、玉米免耕机械直播技术、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以及适时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简化高效施肥技术等集成,实现简化作业、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培肥地力、节约灌溉用水目的。其技术要点包括: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并配以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实现小麦秸秆的全量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机将立秆玉米秸粉碎1~2遍,使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小麦、玉米实行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播种机要有良好的通过性、可靠性,避免被秸秆杂草堵塞,影响播种质量;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用喷除草剂、机械锄草、人工锄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杂草。

(未完待续)

上一篇:他把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下一篇:经销商要善于借力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