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贮三十年茶香的贵政山陶罐

时间:2022-08-13 01:02:22

去过很多茶艺馆喝茶,不管是茶质、器皿、环境都十分讲究,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胃口,因为当茶一开始从带着塑料味的小袋落入茶壶时已经谋杀了整个气氛。所以,对于一个资深的茶客来说,若四海论茶,随便泡上一壶塑料包的,只能算做“苟且”了。

是故,茶客若是真的资深,则非得有一些特殊的贮茶装备不可,锡罐尚可,但若能拥有一个贵政山陶罐方为顶尖人物。

茶叶是一至洁之物,其性高洁,极易受潮、霉变及吸收异味,而一旦霉变成败茶,任你大罗金仙也无法复原,多好多贵的茶叶,若贮藏不当,则形同废物,一文不值。因此自古以来饮茶之士皆注重贮茶之法。自明清以来,众多茶客形成了用锡罐来贮茶的习惯。

锡罐之流行,大抵应该是在陶罐、瓷瓶、漆盒之后,一则金属制品罐口紧密,密封功能不错,二来质地光泽明艳,造型可有多变,一经出现,便迅速风行。明清以来,潮汕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潮汕即成锡矿产区,生产加工锡器皿的行业配套便因应市场需要迅速跟上,清末至民国期间,饮茶之家必备各式锡罐。

纯锡熔点低,不需高温便可熔解,锡版成型之后镌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锡罐一时风行。但是,顶尖的茶客却是不稀罕锡罐,因为锡这种金属,并不是特别适宜用来贮藏东西。因其极易氧化,虽然新品出炉,令人眼前一亮,神采奕奕,奈何年长日久,却要氧化发灰。

就像真正时尚的人手上只戴几种名表,真正顶尖的茶客则会不惜重金购得一种陶罐。那便是出自潮汕普宁地区贵政山村的陶茶罐。

贵政山村,是现在广东省普宁市池尾镇上的一个小村,因为出产此罐而海外扬名,尤其特别的是,自上世纪初到六十年代这二百多年间,它的陶茶罐就一直保持着陶土色而不上彩釉,俗称“竹牌茶叶罐”,直到六十年代后才在罐外饰以图案,一直保持着它朴实的乡土气息,在如今包装艳俗,奇思妙想之外独保一份自然的乡土人文气息。

这陶罐来历自然神奇。说在清朝末年,贵政山人纪国宏因生活无着要出洋谋生,临走前将三斤手炒茶放于陶茶罐内置于家中楼棚上。时光匆匆而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去三十几年,当老纪有机会返回家乡后,惊喜地发现阁楼上茶罐仍在,而掀开盖子,三十年前的那三斤劣茶,竟然清香扑鼻,更胜当年。贵政山茶叶罐,则从此成为茶人的贮茶佳罐,多少异地的爱茶之人,为一睹此罐而不辞辗转相寻。

贵政山茶叶罐之所以具有如此优秀的贮藏功效,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个在于它的土好,它采自普宁市南山至莲花山一带的优质粘土。此外制作工艺比较特别,粗看上去,这种陶罐的盖子与罐身并不紧贴,反而有些摇荡松动,然而这就是其特别之处。因为这种盖子是双层隔盖,这种双层隔盖基本构成“中空”的状态,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场,产生一定的吸力,就像隔离墙一样,先阻拦罐内的气味外泄,又挡住外面的气流进入;而外盖有特定的斜度,与圆锥形的罐肩较易吻合,也就是说,外盖与罐肩的接触面颇为密合,故空气难以进入。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陶土这种原料,是最适宜用来贮存东西的,贵政山陶罐秉承着冯梦祯记载的古法贮茶的传统,罐体内壁不上釉,保持陶土色,这样也不利于空气中的湿气侵入;而罐底外层也不上釉,只是随意抹些釉,这样还保留一些气孔,使罐内存入物可以“深呼吸”,这便起了一个保鲜作用。

这便是茶中有真意,你若以为贵政山茶叶罐的不上釉是其僻处小镇,没有包装概念的话,便是错了。孰不知这正是它能贮茶三十年还清香依旧的秘密所在,若果有蛮夫为之梳妆打扮,上高级釉彩,则无异“费力洗茶渣”。很多人对茶道的文化很不以为然,但是在贵政山陶罐身上,却分明平静地为我们铺演着朴素的辩证法,当你从陶罐中取茶时,又怎能不对身后那越来越繁复的紫砂壶以及窗外越来越眩眼的霓虹有一种洁身自好的警醒。

上一篇: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 下一篇:论包装设计中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