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类引导

时间:2022-08-13 12:57:16

依据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类引导

职业锚理论是个人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职业锚理论,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分类引导学生的成长发展,对于提升学生就业力,促进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从古至今都重视对学生的分类引导,“分类引导”的教育思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重视,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类引导。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分类引导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及社会精英,完成社会传承、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主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分类引导不同领域青年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和战略任务。职业锚理论是职业定位的重要理论之一。职业锚理论把个体分成了八个大的类型,每个类型作为大学生教育分类引导的切入点意义重大。

一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即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1]。职业锚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施恩的职业锚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省的才干和能力,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自省的动机和需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知道自己为什么干。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施恩教授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前期的研究,把个体的职业锚分成了八种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施恩认为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

二运用职业锚做好学生的分类引导

不同类型锚的学生,生涯发展的道路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成功,指导教师可以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课程实践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锚特点做一定的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

技术职能型的人,其追求的职业成功在于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比如,决心要做口译的学生,做程序员的学生,相对来说技术性要求很强。这种类型的学生希望通过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专业特别喜欢,喜欢专研探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指导教师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指导上,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某一个方向的专业型人才。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习沙龙、参与科研项目训练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向广度、深度方面进一步发展。

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职位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这部分学生一般入校就开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成为校园社团活动中的最亮丽的风景线。指导教师在培养指导这类学生着重要从干部意识、服务意识为着力点,要让这些同学成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的学生骨干,要努力让这些学生能够有想法、有干劲、有魄力。通过布置繁杂的事务工作、设立特殊的班会活动,参与大型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逐步提高组织管理

能力。

创造型的人希望发挥自己能力去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这部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特思维模式,往往与组织不统一。他们希望有自我的管理能力,自我可控的学习平台。指导教师可以着重鼓励学生参与新型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各种创新大赛。有些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营销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营等都是创造型职业锚学生成长的有效平台。

自主与独立型的人希望能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学习工作中喜欢发挥自己的所长,最大限度地摆脱限制、制约。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时间,容易成为规章制度的违反者。指导教师应该着重从学习、工作、休闲娱乐中引导,让学生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把控一个度。

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的安全与稳定,更多关心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等,而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类型的学生的成长要尤为关注。从进校就应该让学生有一种“忧患”意识,不能坐享原有的成绩,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创新。优异的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这类学生的资本,但是指导教师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争保持一种特别的“优势”,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服务奉献型的人不会放弃从事有价值的事业,会献身于为他人服务。对自己可以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得到肯定或者把帮助他人看得相当重。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和社会公益事业,使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形成,能够体现助人为乐,为社会服务等价值观的工作是他们的职业首选。教师在指导这类学生时应认可他们的服务观念并积极提供这一类的实践机会,并指导或鼓励其从事服务相关的岗位,使他们能从容地面对职业道路上各种问题。在校期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比如爱心家教、温暖小屋、繁星志愿者等。

挑战型职业锚的人追求解决问题,喜欢不断有新的刺激和挑战性任务的工作环境,他们对工作或职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或障碍有强烈的解决愿望,也是其动力所在。这类人择业倾向于科研技术攻关岗位或想突破自我的岗位。这种突破自我的挑战心理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有勇气接受挑战的心理,在学校社团活动或实习实践中表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也加快了自己挑战型职业锚的形成,对自己择业观也更加明确。教师往往对这一类人缺少择业教育,应强化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心理教育,使他们的择业观更加理性和职业更趋向相对稳定。

生活型职业锚的人喜欢平衡并结合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的工作环境。满足感不单纯是事业上的成就,更在于整个生活的质量。弹性灵活的工作内容,可控的工作时间是这些人的理想职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某些方面,如丰厚的待遇、职位的提升。教师应引导这类学生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实现学习生活工作的有效协调。比如参加职场模拟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

三依据职业锚构思学生分类引导的教育举措

1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做好学生职业锚的认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识越清楚,对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通过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方面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分析当下的职业环境。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不同的职业锚类型,发展的方向有所侧重,指导者可以尊重发展的视野下,开展针对性的科学的引领。

2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咨询,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指点迷津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教育者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引导,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为多数学生指点迷津,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但是还需要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存在部分学生成长中的盲区:一年级学生不适应的苦恼,二年级学生发展的困惑,三年级学生选择的焦虑,四年级学生就业的压力。职业生涯咨询有效的开设为学生的分类引导提供新的支撑。

3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专业教育、课外素质拓展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生。不同职业锚的学生培养教育引导的重心不一致,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社会实践活动。

4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确保分类培养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从纵向上是指大学期间,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指导课程,确立不同的主题活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三年级着重在综合素质提升上下工夫,高年级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横向上是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职业锚的不同开设心理素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课程。同时利用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让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聚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比如莎翁剧社、英语角、计算机协会等社团把致力于技术职能型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学校学生会、院系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团体把管理型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参考文献

[1]Schein E.H.Career anchors: 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M].San Diego,CA:University Associates,1985.

[2]施恩EH,仇海清.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余守萍.分类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举措[J].理论观察,2011(2):68.

[4]徐凌霄,赵金秀.中国高教研究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0-81.

上一篇:浅析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 下一篇:美容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