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13 09:40:03

论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摘要: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多与学生一起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文章通过实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并探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角色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第二课堂 兴趣 教师参与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在最新的英语教材《GO for it》教材中涌现出大量的任务,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任务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培养兴趣也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师实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教师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的促进作用。

—、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活动即课外组织的兴趣小组及其活动。它强调并指出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和核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根据其来源,学习动机又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则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学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的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因为外部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因素。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要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已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教师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可以强化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提升兴趣。

二、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角色

随着外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倡导师生互动的双向参与教学法受到普遍重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责任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复杂化。教师从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编辑、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者和参谋者、学习绩效的评估者和改善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挚的合作伙伴。而教师的这些角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一)教师是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

学校的第二课堂主要由英语兴趣小组和爱好写作的学生一起发起的。活动主要有每两周一次的英语写作竞赛和每年一次的英文口语演讲比赛。由于开展活动的单一性,第二课堂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如教师积极写教案,参与教研论文比赛,可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办英语补习班,加强学生自主的锻炼机会和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增强了其趣味性,更多的学生被吸引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

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在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后,教师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利用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一个月的实习了解到,学校学生基础差、水平悬殊大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语法知识、特别是所说能力的需要,学校应该购买难易程度不同的英语言书籍等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长对其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教师是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者和参谋者

语言学习应遵循情况境性原则。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索、大胆实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解决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学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老师现身说法,传授英语学习中的经验和听说训练技巧,为学生答疑解难,帮助其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优秀生的经验介绍也让一部分学生克服了畏惧心理。

三、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成效

(一)扩大了第二课堂影响

教师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后,开展的活动才会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各个水平屋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机会,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或上课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从不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勇敢。第二课堂的影响和规模的扩大使全部学生形成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和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不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机会,而且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改进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外第二课堂还调动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建立了友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与反馈。

英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证明,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实践满足了学生对语言实距机会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教师作为连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应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动态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2.

[2]郑贤贵.三种学习理论与二语学习[J].中国英语教学,2005,(5):164—183.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42.

[4]王雨梅.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4—152.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4.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下一篇:谈农村英语课堂用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