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模块包”综合实训设计

时间:2022-08-13 06:40:34

基于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模块包”综合实训设计

摘要:在分析行业对职业能力要求与学校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差异所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将学生三年学习作为整体工作过程,剖析岗位能力内涵,明晰核心职业能力,细化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培养标准,优化岗位能力培养内容,整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职业岗位体验流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校内培养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融通。

关键词:职业能力;岗位;整体设计;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2008年,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有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2007年高职高专在校生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该年招生283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表明,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展转到内涵发展上。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缩短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如何打破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壁垒,保证两者之间的相互融通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能力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上岗,关系学校服务企业的社会效益,更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间偏差的原因

本文在调研行业对造价工作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工作素养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基础上,对照几所职业院校造价专业培养方案,分析毕业生能力和岗位能力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追溯到校内相关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专业实训等的知识点,逆向反思教学改革存在的盲点,追寻职业能力要求与毕业生实际能力间差距的症结。分析出教学效果与职业要求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1.岗位能力调研力度欠缺。根据岗位群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市场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上岗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岗位群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构建教学内容和过程是职业教改的核心和重点。但目前对岗位群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分析力度欠缺,导致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市场需求不合拍,岗位需求值与校内培养出的实际值存在差异。岗位值强调综合能力,实际值给出的却是单项能力,单项能力间的有效融通和提升没有在校内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强化,成为现在学生看看都会,但却动手做不来这一现状产生的根源。

2.职业能力地位不突出。目前不能在人才培养目标内系统地体现职业能力和有效地提升职业能力成为教改的瓶颈。以实训体系为例,依据“学科本位”体系设计的实训仅起到验证理论课的作用,实训对职业能力的构建不能以整体的教学计划体现,同一实训内容多次重复或核心职业能力内容处于真空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两大主要问题。所以剖析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制定出符合“能力本位”的培养计划是保证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

3.综合素质呼唤知识间的通融。职业能力体系的建立需要由本专业“知识点”串成“知识串”,再链接为“知识链”。知识链的连通只有在打通课程间壁垒和知识通融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灌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才有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笔者对“学生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这一问题做过长期的调查、分析和思考,调查表明,该能力不能有效形成的核心原因一是缺乏知识点间的有效通融,二是没有充分和有效发挥实训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三、职业能力培养设计体系

从岗位需求出发,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和总结,针对上述调研分析到的工作领域对造价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设计和优化。将学生三年学习为整体,通过比较创新,提出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设置、组织、职业岗位体验等一整套职业能力培养措施,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从知识到专业素养的积累,寻求职业教育与校内职业能力培养间结合的途径,建构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实用化培养体系。本设计总体思路如图1。

整体设计关键点如下:

1.岗位调研和分析。据调研结果,企业对造价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可归纳为“合理确定造价”和“有效控制造价”两大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2.人才培养标准的明晰。按照调研到的造价岗位能力需求,提出岗位能力内涵和要求,分解岗位能力要求为具体培养标准,明确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以“合理确定造价”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工程计量能力”模块为例,细化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为:

(1)编审估算、概算和预算;

(2)编审结(决)算;

(3)编审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价;

(4)合同的签订和变更;

(5)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与索赔。

3.职业能力设计的实施及优化。以整体性的教学计划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有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服务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的核心在于,一是将真实岗位体验和校内实训间的壁垒打通,不仅是内容上,而且还有实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等的改革。二是每一教学环节都影响着岗位职业能力的构建,因此必须建立学生岗位能力层层递进的教学结构,为学生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提高奠定基础。三是按照造价职业能力要求细化标准,由教师联合行业人员编写相关实训教程,作为岗位能力培养执行的保障。

这里选取优化中的几个典型环节为例,讨论如下:

“合理确定造价”职业能力中的“工程计量能力”优化设计见表1。

“工程计量能力”培养的核心知识为:建筑物构造、施工工艺及组织、工程计量理论、工程计量实践、毕业实训五大部分。毕业实训各校都有统一的规定,此处针对前四部分知识体系展开课时安排的讨论。本文确定该能力下各知识体系课时的思路为:在调研行业专家、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已毕业学生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工程计量能力”的主要知识体系,依据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基本原理,由多位专家判断各知识体系对“工程计量能力”贡献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判断矩阵R,随后对专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若通过,则计算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排序。若未通过,则要重复前面的过程,修正专家意见,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依据该判断矩阵的权重分配“工程计量能力”知识体系间的课时。具体流程如下:

根据AHP法,由专家构建“工程计量能力”知识体系间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R。式中的1、2、3、4分别为建筑物构造、施工工艺及组织、工程计量理论、工程计量实践知识体系。式中的rij表示第i个因素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向量特征值会随rij的微量变动而改变,用CR来衡量决策者前后的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n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4时,其取值为0.9。本例计算结果为:

“工程计量能力”模块共计280课时,根据计算所得本模块各知识点的权重,得到各知识点的课时为:。即“工程计量能力”中建筑物构造:65课时;施工工艺及组织:35课时;工程计量理论:78课时;工程计量实践:102课时。

4.实训体系组织模式。实训是造价员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学科本位实训设计不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按能力本位主体设计出的“工程计量能力”实训体系如表2。“能力本位”实训优化了实训课程,避免了内容重复,节约了课时,凸现出岗位技能要求,删减了走马观花式的认识实习,强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彰显出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基本初衷。

5.教学团队的组建。“双师型”教师承担着课程改革、教学策划、工作过程设计、工作情境转化等任务,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担负着知识体系构建和重组的作用。他们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双师型”教学团队要通过调研造价行业的岗位需求,明确和归纳出岗位能力的内涵和要求;明晰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细化教学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从而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组织。

四、结语

打破学历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壁垒,建立和优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我们从岗位职业能力出发,以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改革和整合实训内容,定位造价员培养标准,优化能力构建的课程体系,翻译实际工作情景,构建实用创新的实训模式体系,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校内培养与工作职业能力的要求对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3]16号.

[2] 徐东,张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31-33.

[3] 吴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上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下一篇: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