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斜杠青年的理性与感性

时间:2022-08-13 05:33:35

郝景芳:斜杠青年的理性与感性

作为一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作家/宏观经济研究员/自媒体人/公益人,郝景芳真的很忙。“真的忙”有一个前提―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

约好的采访时间一变再变,郝景芳由衷地表示歉意,“抱歉,我明天下午有个节目拍摄,比我想象的时间长,能不能改到下周一?”还附加上三个流泪的表情,并且发送一个微信聊天窗口的截图过来,上面清楚明白地陈述着采访时间调整的不可控因素。

采访约在五道营她常去的一家咖啡馆。露天的三楼有很好的风景,能看到周围胡同屋顶上悠闲自在的猫,但碍于寒冷和雾霾,我们只得窝在二楼一个安静的角落。

到了约好的时间,郝景芳还没出现―她还在单位的一个会议上。在等待的时间里,每当金属质的楼梯上响起脚步声,我都会望过去―在我的想象中,属于郝景芳的脚步,应该是跟鞋轻响的、优雅自得的。

一阵有点激烈的、蹦蹦跳跳的“咚咚咚”声之后,出现的是一个一袭黑衣的纤细身影,眼中带着的歉意和一丁点慌张,让郝景芳显得像一只涉世未深的小兔子,“抱歉抱歉,改时间还又来晚了……”

事实上她已过而立之年,有一个两岁多的宝宝;清华经济学博士毕业三年,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实习,如今在一个半官方背景的基金会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坚持写作十年,已有不少有关科幻、制度与自我探索的作品,去年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

说起大学时代去西部贫困地区支教时认识的那批学生,她眼泛泪光――可以看出她希望忍住的努力,但是泪水终归落了下来。在她的帮助下,一个学生改变了命运,收获了幸福,但她“更心疼那些没求助的孩子”。

于是,借着雨果奖的东风,她不假思索地开始了思索已久的有关儿童教育的公益项目―“童行书院”,“既然现在有钱,又正好有关注度,为什么不把早就想做的事情做了呢,谁知道我拿下一个奖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郝景芳就跟随在国外做博士后的父亲出国学习,回国后并未在高中或大学毕业时顺理成章地出国留学,她坚定地知道,自己关心的问题、想做的事情都在国内。

郝景芳将这一情怀的由来归因于读书。高三与如今的先生谈恋爱时(后来他们一个去了清华物理系,一个去了北大天文学系),他俩总是很喜欢讨论类似“氢聚合聚变到底能否解决人类困境”之类的问题。“所以你说这个东西算不算情怀呢?是两个中学生在发疯。”郝景芳说,眼中光芒闪烁,“把梦做大其实很容易,反倒是做小比^困难,把事关全人类的不切实际开脑洞的东西,变成一些可以落地的小事儿。”

未见郝景芳时,对她多种闪亮身份所象征的高度理性心怀好奇与敬意;见过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一双清澈的眼睛和一颗柔软的心。

《郝景芳:触摸第一空间,为第三空间呐喊》

作者:王筱

上一篇:金属预成冠修复乳磨牙缺损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如何进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