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

时间:2022-08-13 05:23:38

昌吉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以昌吉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规划;发展;昌吉

中图分类号: TU991文献标识码: A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新疆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距离昌吉市中心20KM,距离乌鲁木齐市中心50KM,距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40KM。是乌鲁木齐机场西部门户枢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重要的国际航空通道,网络化航线布局基本形成。煤炭资源预测储量4300多亿吨,占全国储量的7.7%;石油储量石油储量5.7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天然气储量380亿立方米以上;多种有色金属矿产森林草场天然森林575.7万亩,草场9981.3万亩耕地资源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和番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近几年众多知名企业入驻高新区已经形成四大产业、五大基地的产业态势:工业总产值约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5%,拥有一批自主研发机构、企业孵化中心、科技服务中心。

1.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部署,《关于深化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昌州党发[2012]21号)文件中加快推进高新区、榆树沟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昌吉市产城融合新城区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快昌吉国家高新区和榆树沟镇(以下简称“区镇”)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结合实际,实现园区426.24平方公里,建成全州及至全疆以城带乡的试验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调查情况看,高新区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技术产业企业数量有限,发展受制约严重 ;产业布局被动选择,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尚未完善,支柱产业规模效应没有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短板;从而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一是规划不健全。虽然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但没最终评审 ,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高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企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2)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4)高等教育人才力量相对较弱。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2.2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昌吉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3. 对策及建议

明确了目标,有了正确方向,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总抓手,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先从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示范村开始,以点带面,典型引导,层层带动,形成网络推进态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使榆树沟镇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快镇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既定目标进行。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 以特色乡镇、中心村三年创建为契机,确定工业强区的工作目标,以312国道和“昌-呼路”为轴心,发展沿路经济,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完善我区道路交通、供水、供汽、供电、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住宅建设、绿化环境卫生、镇容景观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力,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城镇化建设总格局。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区人员的户籍政策。建议以高新区为核心形成:规划扩展区:其位置为乌奎高速路以南,及S201以北,其涉及的区域为:前进村五、六、七组;四畦村一组;勇进村二、三、四组;曙光村一组、二组、四组;牧业村一、二组。该区域总人口为:5781人,1377户。规划区:乌奎高速路以北312国道以南为划定的近期规划实施区,该区域有:前进村一、二组,四畦村二、三、四组,勇进村五组。该区域总人口为:2368人,573户。规划实施区: 312国道以北S201以南为划定的规划实施区,该区域有:榆树沟村一组、二组,曙光村三组。该区域总人口为:1338人,396户。在此三处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区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各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区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 总结

目前,城镇化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对昌吉高新区而言,特别是昌吉州21号文件下发以来,要求昌吉高新区与榆树沟镇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区镇合一。实现 “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统筹,镇区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拉开序幕。但昌吉高新区新型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努力付出的各层面还有很多。要完美的地建设昌吉高新区的小城镇,尽快实现昌吉高新区榆树沟镇新型农村城市化建设目标,就要社会各界都要一起努力,针对重点问题具体解决。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昌吉高新区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2]邓大才.新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类型与发展趋势[J].中州学刊,2013,(2):25-30.

上一篇:变压器高压试验问题分析 下一篇:不同类型勘察项目的勘察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