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小土山墓葬考古发掘及墓主人身份初探

时间:2022-08-13 04:22:05

酒泉小土山墓葬考古发掘及墓主人身份初探

[摘要] 文章详细论述了甘肃酒泉小土山墓葬发现以及考古调查发掘情况,通过对小土山墓葬形制、结构、砖雕画、壁画砖以及邻近墓葬出土文物进行综合分析,为确定小土山墓葬墓主人身份提拱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关键词]酒泉小土山墓葬;考古发掘;李;建世陵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23-02

位于酒泉城西7.5公里处的小土山墓葬,最初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全区文物普查中,因墓葬封土堆积如山,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小土山”。20世纪70年代末期,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小土山以北及东面的砾石滩上发掘了数座墓葬,其中包括著名的丁家闸5号壁画墓。根据吴骧等专家研究考证,确认该墓时代为十六国后凉至北凉时期,即公元386~441年北魏破酒泉时期。墓主人身份为位在王侯、三公之列的贵族。

1999年9月,笔者参加了位于小土山以东1公里处原酒泉地区博物馆址内6号墓的考古发掘,出土一块阴刻有“陇西狄道李超夫人尹氏墓表”及“凉嘉兴二年……”字迹的砖质残墓表。据《晋书・凉武昭王列传》记载,“嘉兴”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二世主李歆年号。公元400年,李在敦煌称王,建立西凉政权。405年,将都城迁至酒泉。417年春,李病逝,其子李歆继位,次年改元嘉兴,嘉兴二年即公元419年。丁家闸5号壁画墓及李超夫人尹氏墓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与其毗邻的小土山墓葬的科学断代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小土山墓葬现属酒泉果园晋唐墓群,该墓群位于果园乡丁家闸村以西至西沟村西北60多平方公里的砾石滩上,据统计,现分布有魏晋至唐代的墓葬1400余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小土山墓葬的初次考古调查,始于1977年5月。当时,由省、地、县联合在酒泉举办首次“亦工亦农考古学习班”,由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吴骧先生任教。学习班课堂教学结束后,在果园乡(当时称公社)丁家闸村一、二组附近对部分墓葬进行发掘,小土山也被列为发掘对象之一,后因未探得墓道而放弃发掘。1993年8月,甘肃省考古队在果园乡西沟村六组进行考古发掘时,再次对小土山进行试掘,结果同样由于上述原因而不了了之。此后,小土山究竟是否为一座古墓葬,遂成了文物考古工作者心中的谜题。2000年3月,一场绵绵春雨,浸塌了若干年前盗掘小土山者留下的盗洞。义务文物保护员张存贤将这一情况报告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后,博物馆即派人赶赴现场,对盗洞进行全面调查清挖,出土宋、西夏时期瓷器残片、酱釉陶片数块。初步断定,盗洞为宋、西夏时遗迹。文物工作者根据小土山盗洞所处位置与深度,综合地貌特征分析,最终在距地表18米深处探挖到墓道下口右边砖墙和半块被砸毁的花岗岩石墓门。至此,小土山谜一般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2001年7~9月、2003年6月,酒泉肃州区博物馆文物考古人员在市区领导、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甘肃省考古所的指导下,分前后两个阶段对小土山墓葬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结果表明,该墓为砖室墓,墓室距地表20米深,坐西向东,由70余米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南北两壁对称修筑的南室(储藏室)、北室(车马室)、甬洞、照墙、石墓门、前甬道、前室及左右耳室、后甬道、后室及棺床等部分组成。墓室纵长21.6米,南北最宽处12.27米。墓葬封土严重扰乱,残存部分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28米,高约3米。

该墓葬为青砖垒砌而成,条砖尺寸34.5×17.5×5厘米,砌筑方法为最低一层与地面找平,上平起二层;再砌一层立砖,立砖上错缝平砌二层,依次向上直至逐渐内收部位。墓底在同一水平线上,均铺模印穿壁四瓣花纹方砖,方砖尺寸36×36×5厘米。

墓道两壁上下呈三层台阶状,上宽8.4米,下宽4.6米,每壁各有五个小室,相距6.35~7.55米,左右对称。其中的两个小室在二层台壁的前端。小室形制基本相同,为原砾石层下挖制而成,洞穴式穹隆顶,平面呈横长方形,大小不等,长2.15~2.3米,宽2~2.15米,高1.7~2.15米。砖券拱形室门,有封门砖。

甬洞位于墓门外,呈拱形,由三层券砖修葺而成。宽2.78米,高2.53米,进深2.3米。洞口下部两侧墙面对称镶嵌一块竖条形壁画砖,砖面彩绘站立的侍臣二人,其中居前者头戴二梁冠,身着曳地长衫,腰束带;居后者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脚穿靴,右手扶剑,左手执戟,应为守门卫士。

照墙砌筑于甬洞之上,高2.18米,宽4.5米,以中轴对称方法修筑。券砖之上,砌筑一层平砖,后砌一层立砖,再砌一层平砖,平砖之上砖面向外横砌一层顺砖,内凹于墙面而作壁画,照壁正中方形砖面画面脱落严重,模糊不清。顺砖之间用砖雕仿木廊柱隔开,对称镶嵌,左右各四块,廊柱施以朱砂,形成鲜明的庑殿式风格。壁画砖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黄、绿三色为主要色彩。壁画砖之上砌一层平砖,平砖上左右间隔对称镶嵌八块方形砖雕力士画砖,砖面施朱砂色,方砖边长为17厘米。力士形象有四种:第一种,侧身,单腿跪地,一手扶膝,一手撑腰,耳鼻口眼轮廓清晰;第二种,正面下蹲,两肘撑膝,双臂上举,面部轮廓模糊;第三种,正面下蹲,双手合于胸前,双肘上撑,耳鼻口眼轮廓清晰,似少数民族;第四种,正面下蹲,两手撑膝,两肘上撑,五官造型不明显。砖雕画砖层以上分别以平砌、立砌、人字形砌等砌成,造型朴实庄重,美观大方。

车马室位于甬洞外右侧,平面呈横长方形,南北长5.05米,东西宽2.6米,高2.74米,券顶。室内铺地条砖严重扰乱,地面遗留有人头骨一具。出土10余枚带有木屑的小铜钉和鎏金铜条,铜条上有明显钉孔,应为加固木器的饰件。门外墙面两侧对称镶嵌壁画砖各一块,左侧一块画面清晰,画面为身着长衫的两人,右侧画面碱蚀脱落。

储藏室位于甬洞外左侧,与右侧车马室相对,拱形门,宽0.95米,高1.3米,进深0.88米。平面呈方形,边长1.94米,高2米,覆斗形顶。门外两侧上部对称镶嵌壁画砖各一块,画面因遭碱蚀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石墓门由花岗岩凿制而成的门框和门扇构成。内外门框均作双扇门,门外框高1.5米,宽0.18米;门内框高1.5米,宽0.2米;每扇门高1.55米,宽0.7米,厚0.12米。从门扇四棱形门钻分析,不易旋转开启,应为永久固定性装置。石墓门左右两侧及上部砌砖墙,砖墙正中原各镶嵌正方形壁画砖一块,现只存右侧一块。画面内容为侧身面向墓门而立的三位侍臣,其中两人身着朝服,头戴二梁冠,手持笏板,仪态恭谨,有觐见、朝拜之意。

前甬道连同墓门和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02米,宽1.3米,高2米,拱形券顶。

前室呈横长方形,室内四壁略带弧度,长3.98米,宽3.84米,高3.96米。青砖叠涩垒砌覆斗顶,有藻井。墓室内四角筑有灯台,铺地砖被盗墓者扰乱,地面遗留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南北两壁偏东处各有一耳室,形制大小相同。耳室门宽0.87米,高1.08米,进深1.05米,覆斗顶。北耳室内遗留有人体骨骼。

后过道连同前室和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84米,宽1.28米,高2.06米,拱形券顶。

后室为方形,四壁向外略弧,边长4.16米,高4.36米,叠涩砌覆斗顶,四角筑有灯台。紧靠西壁砌筑棺床,长4.16米,宽1.46米,高0.18米。

该墓早年曾多次严重被盗,淤泥沙填满墓室。后室南壁下部留有两个直径1米左右的盗洞,棺床被拆毁,仅见腐朽棺木碎屑及大量用以防潮的木炭、石灰块,一具尸骨身首异处。花岗岩石墓门被砸毁,门框上部残损,墓门上方及右侧画砖被拆毁。陪葬品被洗劫一空,仅剩残损灰陶豆、陶钵各1件,莲花纹鎏金铜泡钉1枚,粘连有木屑的小铜钉10余枚。

由于该墓被盗一空,无任何文字碑铭出土,为我们研究考证墓主人身份带来了很大困难。但该墓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形制、宏大的规模气势,又是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

首先,该墓70余米长的墓道与墓道两壁象征威仪、尊贵的10个小室,距地表20米深由六室组成、纵长21.6米的墓室,嵌有彩绘画砖、浮雕力士、斗拱的高大照墙以及凿制精细、规整坚实的石墓门等,与丁家闸五号壁画墓、李超夫人尹氏墓相比较,在墓葬建筑结构、规模、形制上既有明显差别,又存在时代前后的继承关系。显然,这是一座“王者”之墓,非一般显贵所有,其修筑时间应在410年前后。

其次,悉数酒泉自西汉设郡县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立国称王之人,惟十六国时期李一人。据《晋书・凉武昭王列传》、《元和郡县图志》载,李于417年病逝酒泉,享年67岁,谥曰武昭王,陵曰建世陵,在酒泉城西15里处。该墓所处的地理位置正与史书记载相合。

再次,李超夫人尹氏墓中出土“凉嘉兴二年”纪年墓表,为我们进一步考证小土山墓葬的准确年代、墓主人身份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实物依据。

最后,由墓道与盗洞中出土的宋、西夏时期瓷器残片以及墓室内陪葬品被盗掘一空的情况分析判断,该墓在宋、西夏时期被盗无疑。当然,也不排除近世又被盗的可能。李唐王朝追尊李为八世祖。据史载,唐初还在李陵前建有兴圣皇帝祠。因此,唐以前应不存在墓葬被盗掘的可能。有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人们为了寻求碑铭宝器,不惜盗掘王陵古墓,该墓在此时被盗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根据史书记载与小土山墓葬考古发掘情况,结合邻近墓葬出土文物与墓葬建筑特点,进行综合研究考证。笔者认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凉武昭王李之建世陵。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壁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篇:城市划分标准应包括什么 下一篇:每档节目都是一次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