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创新 惠及大众

时间:2022-08-13 02:20:06

锐意创新 惠及大众

2008年12月2日和3日,人民音乐出版社在世纪剧院举办了“2008《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以下简称《曲库》)作品音乐会”。第一场由彭家鹏执棒,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北京节日合唱团演出;第二场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演出。在《曲库》作品音乐会上,郭雅志、邓建栋、梁大南、吴玉霞、沈文裕等著名演奏家先后登场,为观众献上了管弦乐大餐。演出之际,《曲库》的作曲家们还开展了现场签名售谱活动。

两场音乐会共推介演奏了11部管弦乐队作品,其作曲者是目前国内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包括(按姓氏拼音排序):鲍元恺的《京剧交响曲》、关峡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为筝、箫、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刘长远的《抒情变奏曲》(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而作)、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凤》、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张难的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张朝的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赵季平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朱世瑞的交响音诗《凤凰涅》(为大管弦乐队与唢呐而作)。这些作品是一次关于“传统与先锋、个性与共性、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艺术对话,较完美地体现了《曲库》策划者提倡的专业艺术性与可听性并重的多元定位。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出版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出版。人民音乐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曲库》作品音乐会,无论是演出规模还是社会意义,都比第一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突破,增加了很多新元素和新理念。这种将“纸媒作品”转化为“现场音响”的实践,不仅仅是打通了音乐生产的“产业链”,更是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思路的一种突破和创新。这种突破和创新对当下的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和音乐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曲库》作品音乐会带动大众欣赏交响乐的热情

和去年的音乐会相比,今年的音乐专场又增加了一场民族管弦乐的演出。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随着流行音乐取代经典音乐成为现代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主流,民族管弦乐遭受的排斥和压制就更为明显,一度由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石沦为艺术生活的边缘。这一专场演出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洋为美、厚洋薄己的审美倾向和社会心理。因此,它不仅仅是一次创举、还是一次壮举。

此次作品音乐会在运作机制上沿袭了去年的赠票方式,但受众群的范围有所扩大:一是扩展了高校赠票的范围,不仅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能聆听到目前国内顶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还让一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触摸到民族交响乐的“灵魂”。二是将出版系统人员纳入赠票的对象,让更多的出版人来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出版。今年《曲库》音乐会在世纪剧院举办,较之第一届座位增加了四百多个,但上座率却明显高于去年。上座率的提升代表着受众认可度的增加,也体现了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

1 主办方的品牌效应

人民音乐出版社作为国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大批的、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乐谱、音像、教材、杂志和音乐理论著作,拥有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这次的《曲库》系列活动得到了出版界、媒体和音乐界的大力支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音乐会提供了资金支持,媒体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报道,业内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唱)家、教育家更是出谋划策、鼎力支持。

2 乐队的品牌效应

音乐会除了继续邀请去年深受好评的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外,今年又邀请了由彭家鹏执棒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彭家鹏深入挖掘并协调了各个声部的艺术表现力,令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深厚内涵及多样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3 演奏者的明星效应

两场音乐会上,唢呐演奏家郭雅志的完美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现代音乐在写作技法上,崇尚半音和大量的远关系转调,传统唢呐由于构造所限,难以胜任演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雅志将唢呐进行了改良,为其加了一个“活芯”,用以辅助传统唢呐演奏半音及转调,从而拓宽了传统唢呐艺术表现的空间。他的精彩演奏将唢呐从中国民间红、白喜事中的“下里巴人”的形象,提升为现代音乐沙龙中代表时尚和浪漫的“阳春白雪”。

4 作曲家的名人效应

本次音乐会,演出开始前,作曲家都在大厅作现场乐谱签售;每首作品演奏前,作曲家都会走到台前对自己的作品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受众与其仰慕的作曲家近距离接触,反响热烈。

音乐会后观众纷纷给本社来电、来信或在网上留言,或就《曲库》系列活动、或就音乐会的演出机制、或就作品和演奏家发表看法。多数人认为:“《曲库》音乐会非常有意义,是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件大事,希望今后还能推出这种系列,让音乐界之外的听众和大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的作曲家和作品”。

二、《曲库》作品音乐会呼唤新的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国内青年学生中的确存在着音乐文化鉴赏能力偏低的状况。2008年第11期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刊登的一篇《大学生音乐素质基本状况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常听的三种音乐类型中流行歌曲占80.7%、西方古典音乐占30.5%、中国音乐占18%;在喜欢的音乐类型中交响乐仅占10%多一点,如果将两个数据叠置,不难看到非流行音乐在高校学子音乐生活中的尴尬境地。再有,笔者在北京某一高校随机问了一些大学生,“是否知道周杰伦?”“是否知道作曲家陈其钢?”学子中没有不知道周杰伦的,少数学子知道陈其钢创作了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如果再追问陈其钢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学子们就都开始摇头了。由此可见民族音乐在我们音乐生活中的冷漠化和边缘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时常挂在嘴边,但事实上,在多数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心中,民族音乐是土气的、不时尚、不入流的。要知道,民族音乐是繁荣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根本,如果我们再不重视我们的民族音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很有可能失去与西方音乐平等对话的机会。为此,卞祖善、梁茂春、杨青、李西安等音乐家大声疾呼:应将《曲库》演化为系统工程,纳入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中,《曲库》的作品应列为管弦系、指挥系、作曲系以及相应的理论教学必修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一代领悟到当代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使经典的音乐作品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对此,杨青教授提出设想,在各个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设立一门必修课――中国音乐导读,给学生讲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作品。随着这些准教师走入社会,民族音乐的传播必将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三、《曲库》作品音乐会强化了音乐版权的保护意识

作曲家签约、乐谱租赁等合作方式在西方国家的音乐生活中已是寻常之事,但在国内实施起来还存在诸多困难。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公众的版权意识和社会版权环境都不理想。按照国际惯例,演出机构和教育机构不能使用复印的乐谱,使用者应尊重作曲家和出版者的智力成果,使用正式出版的乐谱,向出版者和作曲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出版社受益后可以推介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作曲家;作曲家受益后才可以衣食无忧地专心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否则,学界畅想的音乐文化建设(包括引进版权、签约、租赁等问题)的美好蓝图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清谈。

《曲库》作品音乐会隆重而圆满地结束了,大家在无限回味的同时,也都在翘首期盼未来。从音乐会上座率的大幅提高,从大众的积极参与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曲库》作品音乐会在消除普通大众与高雅艺术对话的恐惧感上,在消除艺术与市场的历史鸿沟上搭起了一架“桥梁”,使大众认识到高雅艺术并非为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专有,它对于自身的性情陶冶、人格修养等大有裨益,高雅艺术不仅应当走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更应当融入大众的日常化生活中,成为大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

杨 旭 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

上一篇:音乐优质课的喜忧谈 下一篇:帮助青春期男生度过变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