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艺术研究

时间:2022-08-13 01:17:52

化学教学艺术研究

化学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1启蒙教学的兴奋剂

化学启蒙教学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入门有道,喜欢化学。化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引导有方,做好启蒙教育,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学生较晚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刚接触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诸如,学了化学到底有什么用?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开展化学学习活动?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化学的学科魅力与教师的个人魅力,要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关系的特点,在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注入点兴奋剂,列举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实例,诸如:烟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在烟花中为什么还能写出不同的字?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热,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太阳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在溶洞中是如何形成的?爆竹、炸药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个?让学生产生好奇、兴奋、冲动。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全讲给学生听,而是留下悬念、吊学生味口。同时,告诉学生这一系列的答案都在化学书本中,后续教学中会陆续地学习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疑惑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化学,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曾经有一个学生上完第一堂化学课,很兴奋,为了知道这些答案,就像迷恋电子游戏活动一样,专注化学,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就把一本化学书学完。此外,学生喜欢上化学并超前学习的那更是不计其数。

2巧妙导课的调味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导课过程中,巧妙地给课堂大餐加点餐前调味品,佐料调味,课堂有味,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好一节新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贵在创设激趣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化情绪,激活思维,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强烈求知欲,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常用设问导入法,在引入新课时结合教材重点,提出一些与新课知识相关的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生活常识或小故事等,并将这些内容用设问的方式提出来,从提出疑问过渡到新课学习,在一连串设问句的引导下,营造悬念氛围,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急切想知道新课内容。比如:同位素教学中,可设问考古学家怎么会知道墓主人所生活的年代?如何知道珠穆朗玛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大海?物质的量的教学中,设问如何计算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氮的循环教学中,可提问人畜进入魔鬼谷,经常会电闪雷鸣,并伴有大量的牲畜死亡,但魔鬼谷中牧草却繁茂?焰色反应教学中,可设问美国物理学家伍德如何用焰色反应证明老板用客人吃剩的鸡骨头来熬鸡汤?等等。这些神秘问题的设置,既是新课教学铺垫,又是讲授新知识的门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师生紧扣设问由此及彼地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终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揭开了所设问题的神秘面纱,圆满地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显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留心搜集相关资料,在导课中巧妙添加适量的调味佐料,化学课就会焕发活力,变得更有味、更有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新课。

3智慧课堂的催化剂

高中化学教材涉及到的物质结构等许多理论知识抽象且不易理解,有的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也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如同一座山峰坐落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难以穿越。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用生活中常识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比喻,就能够使微观、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宏观化、浅显化,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课堂更智慧、更有效。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比喻就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添加一副催化剂,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打通隧道,让众多的学生穿过山峰。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用微粒集体来表示任何微粒的庞大数值,可将此数值相当于50进行处理,即一摩尔比喻成一个班(一个班学生规定为50人),两个学校学生数比等于班级数比;同温同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相等,可用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各一个班级(50人)在操场上排队(学生之间的间距均为1米)所围面积大小来比方。又如,在物质结构教学中,核外电子排布的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理解,可以把原子比喻成教学楼,电子比喻成学生,要确定学生在教学楼中具置,则必须知道学生在哪一层、哪个班级、哪一组、哪一排的左边还是右边。主量子数相当于教学楼的第几层,角量子数相当于第几层的第几个教室,磁量子数相当于这个教室的哪一张桌子,自旋量子数相当于这张桌子的左边还是右边。有了这些贴切的比方,学生对抽象知识自然就会进行了形象化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还会活跃课堂情绪,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恰当的形象比喻,为学生增添更多的精彩和不断的惊喜,尽力把每一节化学课备成一次佳肴盛宴,让众多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像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那样,不仅能够充分吸取知识营养,而且有着色、形、味俱佳的美好印象,那么就会再想吃下一盘,期待下一节课,学生喜欢化学,喜欢学习,我们的教学意图就实现了。

4自然结课的回味剂

教学即做事,做事有始有终很重要。良好的开头虽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却能起画龙点睛之效,使课堂教学活动再起波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一堂优质课的结课更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自然灵活最重要,一切尽在回味中。如,学完某具体物质性质后,为了使学生体验该物质的应用价值,结课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想象与查阅资料的空间:学完海水中的元素你对海水的综合利用有了哪些认识?如何开发海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铝及其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用途?分别与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何关联?让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寻味巩固。又如,学完易混淆的具体物质性质后,为了使学生体验这些物质的性质异同,可以进行对比总结式的结课:如何鉴别铁离子与亚铁离子?如何归纳小结铁离子与亚铁离子之间的转化?如何鉴别浓、稀硫酸?如何鉴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各有几种方法)让学生联系刚学到的物质性质,进行尝试性对比,自我回味,自我完善,总结提高。再如,学完电解原理后,为了让学生体验电解原理的应用实例,可以进行悬念式的结课:电解熔融氯化钠与电解食盐水有何不同?电解精炼铜与电镀铜有何不同?在工业上分别有何价值?设置这些知识疑点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自然铺垫,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做好课前预习,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还如,学完硝酸性质后,为了让学生探究金、铂等金属可被何物质溶解的奥秘,可以进行首尾呼应式的结课:介绍二战期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化学原理,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奇闻轶事,拓宽视野,令人回味,给人力量。结课方式多种多样,目的旨在点睛,有效帮助学生回味、归纳、巩固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拓展延伸,实现“课虽结,趣犹存,意未尽”的教学境界。

5结语

化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主要在于聚焦课堂,积极实践,重点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环节的教学艺术,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落实质疑增趣、减负提质,达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作者:周家城 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凌俊.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谷秋.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刘洪英.浅谈如何让生物课堂生动、充实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上一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要性分析 下一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