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时间:2022-08-13 12:27:13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既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着眼于高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高中生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提出的基本目标,同时又体现语文教育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应该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相衔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进而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高中生的特点,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高中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高中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高中生成长的联系,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高中语文课程应使高中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高中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课标》中所采用的“素养”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二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课标”中对“语文素养”也作了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高中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高中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高中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各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处于不同的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语言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

同时,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强调的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融合和全面发展,而非有所偏指和倾斜。

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理念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全体高中生提高而不是部分高中生提高;二是指提高高中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的语文素养。毫无疑问,在经过了历次教育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推进到本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历史进步。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贯彻落实,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高中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获得全面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育,既关涉到高中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获得,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千百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物质资料,但是能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向上的动力和创造的潜能,能使人在美文的熏陶感染中激发起对祖国真挚而理性的爱,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能鼓舞起对人类进步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要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的或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语文课程,无论其内容是专门还是边缘,但其根本目的是既要关心高中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高中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关注高中生的全面成长。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和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新要求。

上一篇:浅议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医患连心卡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