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失业率将控制在4.7%

时间:2022-08-13 12:26:05

2004:失业率将控制在4.7%

劳动力供大于求仍未改变

200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从总量上看,虽然国有企业下 岗 职工呈减少趋势,但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将继续增加。 今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仍在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 生28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70万人,全年城镇需安排就业的总量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 而按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测算,200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只能提 供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达1400万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 ,规模呈强劲的增长势头。今年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将达到1亿人,加大了城镇的就业压 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更加艰巨。要实现中央提出的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300万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今年是关键的一年。

扩大就业困难重重

扩大就业工作面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适应扩大就业的需要,第三产业 增长缓慢,影响就业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城镇就业弹性系数却大幅下降, 已由“八五”时期的0.43下降到近年的0.13左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吸纳劳动力潜力巨大的 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慢,迟滞了就业的增长。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3. 5%,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也低于我国1992年34.3%的水平;从业人员比重为2 8.6%,而发达国家平均达到6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达到45%。2003年1~9月,我国第三 产业产值仅比上年同期增长5.4%,低于前两年7.4%的增长幅度,发展明显趋缓。二是劳动 力市场尚未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上说还处于发育过程 中,全国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尚未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 就业管理体制不统一、政策不协调、信息不互通而导致的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以户籍管理为 核心的人口迁移政策仍不能适应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真正 反应劳动者、投资者和政府三方意愿的工资协商机制尚未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培训体系效率 不高,尚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要。这些体制因素制约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劳动力市场远 未发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金融、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户 籍、社保体制不完善限制了就业的发展。限于现行金融体制及政策,大量中小企业因“融资 难”而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潜力;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实际税费负担较重 ,盈利空间很小,很难生存发展;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在自主创业中仍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筹资难、税费高、手续繁杂”等因素困扰而难以实现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 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

五项政策措施指导就业再就业工作

2004年,国务院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是,力争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 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加快发展,促进就业;调整结构,增加岗位;政策调控,重点扶持;深化改革,培育 市场;城乡统筹,有序流动。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基本政策措施是:

1、进一步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维护改革发 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和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点,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及财税、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政策 。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因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严重失业的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援助。 对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和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要探索建立就业效果评估制度。加 强劳动就业的规划、预测和形势分析工作,尽快完善就业调查统计系统,健全失业统计指标 体系,建立失业预警制度。

2、继续完善并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要认真落实中央制定的关于促进再就业的 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把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 各项扶持政策,突破小额贷款、主辅分离等政策落实的难点问题。做好国有企业主辅分离、 辅业改制、内部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规范和合理引导企业的规模性减员,把握好下岗职 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的节奏和力度,适度控制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增长。 继续加强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

3、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要选择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和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除继续支持传统服务业发展外,还要注重发 展生产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科教文卫、金融、保险、证券、咨询等高级服务业,为新 成长的高素质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调整投资、金融、税收和市场准入政策,加大对劳动密 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根据地区特点兴办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又能安排较多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工程。大力开发公共卫生、 城市环保、居民医疗保健以及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深度开发就业增长点,使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扩大社会 就业规模。

4、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围绕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劳动 、工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劳动者在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实体中合理、有序和平稳流动。改变城乡劳动力市场及城 市内劳动力、人才、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的状况,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劳动力 市场的形成。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真正 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和机制,拓展就业空间。

5、统筹做好全社会就业工作。在继续做好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切实将高校毕业生就 业、农民进城就业、失地失业农民就业等纳入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全面做好就业工作。全 面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努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 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基础岗位上就业,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重视和解决失地失业农民 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并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 业和灵活就业。

上一篇: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下一篇: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